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山东
山东
文化民生的“文登感受”
——山东省文登市基层文化建设见闻
发布时间:2011-01-14 09:59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媛媛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1-01-14

  行走在山东省文登市城区村落,记者听到的是基层群众爽朗的笑声,看到的是洋溢在人们脸上幸福的笑容,感受到的是浓浓文化热情。这一切的背后,反映的是文化惠民工程给每一个人带来的巨大变化。

  以文乐民: “草根剧团”成“舞台主角”

  “没想到农民文艺爱好者组成的‘业余队’这么受重视,市里的大型文化活动经常邀请我们‘露两手’。”文登市环山艺术团团长朱洪杰高兴地说。记者看到,团里的农民“戏骨”都在忙着排练自己的拿手节目,不但有传统名段吕剧《小姑贤》选场等,还有农民文化爱好者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

  如同环山艺术团一样,文登市大量“庄户剧团”从“草根”中走出,成为全市文化活动的“主角”。天福京剧社多次在威海文艺汇演中获得金奖,并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采风及全市春节晚会等活动;宋村山东村龙乡艺术团成为文登李龙文化山会骨干演出力量,团里根据秃尾巴李龙王传说创作的音乐剧《龙山传》深受周围群众喜爱。

  近几年,文登市按照“群众自办、政府扶持”的原则,给予各业余文艺团体大力扶持。全市80%的村有锣鼓队、秧歌队,常年开展文化活动,400多支水平较高的戏曲队、宣传队、剧社等业余表演团队活跃在乡间,被基层群众称为“老百姓自己的文艺队”。同时,文登市连续3年开展了《百姓放歌·唱响文登》文艺汇演活动,大量群众自编自导的优秀文艺节目呈现在全市观众面前。此外,还举办了农民文艺汇演、全民读书等大型文化活动,群众参与达百万人次。

  让“草根文化”走向前台,发挥文化乐民功能,还需要给群众搭建完善的文化设施。文登市通过市场化运作,城、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结构不断丰富。在城市文化商务区,重点打造了包括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设施,形成文化教育组团。在镇、村,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安排规模标准和功能定位,建起了全市规范化综合文化站16个、农村文化大院627个、农家书屋332个。

  以文富民: 文化遗产带来经济效益

  近几年,文登市不断加大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力度。继2008年秃尾巴李龙王的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2010年6月份,文登市又对“秃尾巴李龙王”商标进行了全类注册,迈出文化遗产到文化开发的关键一步。

  文登市在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运营城市品牌和产业品牌,走上了文化与经济融合之路。

  以“鲁绣文化”为例,“鲁绣之乡”和“中国工艺家纺名城”的品牌效应凸显,给文登的家纺产业带来了无限生机。目前,全市已经发展各类以“鲁绣文化”为特色的家纺企业和加工点4100多家,带动起10万多名农村妇女投身家纺产业,年销售收入130多亿元。

  在农村,各种民俗文化也被串上产业链条,使得农民群众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同时,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文登市米山镇鸭子夼村的王爱凤是远近有名的“巧人儿”,作为胶东花饽饽的传承人,经她手制的面塑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在王爱凤家中,她指着自己的作品——《中华寿树》自豪地说:“有人肯出上万元高价,我都没舍得卖。”

  以文育民: 文登群众忙“充电”

  在文登市龙山街道办事处西楼幼儿园还有这样一批“小学生”,他们都是居委会和西楼集团辖属17家企业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年纪都在四五十岁。西楼社区办公室主任贺秀萍解释说,白天大家都忙于工作,统一组织学习比较难,居委会就利用每周四、周六两个晚上,就近组织大家到幼儿园学习培训,定时定点,雷打不动,已经坚持了两年,形成了制度。

  “我们社区是通过村改居的形式成立的,企业中层以上人员大多是本村人,文化水平不是太高,不‘充电’哪能跟得上形势发展呢?现在学管理、学技术、学营销、学科学发展观,也算是‘回炉再造’吧。”参加学习的鞠小平深有感触地说。通过不断学习,西楼人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社区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轨道,集体资产已达10亿多元。

  群众有求知需要,文登因时而动,全力推进文化下基层,将最好的文化资源送到群众身边。文登市设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中心站,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覆盖全部村(居),市电视台专门开通了农科频道,每天定时播放文化、时政、农技等方面的节目。电影公司组织28支流动放映队,政府出资为每个放映队配备一台数字放映机,根据群众不同需要,开展“订单服务”传授科学技术,精选水产养殖、特种动物养殖等100多部科教影片和故事片,每年深入田间地头免费为群众放映1万场次。

  “交流中心更新的不仅是书籍,还有我们这些农民的观念。”在文登市葛家镇铺集村图书交流中心,村民谭远祝的一席话意味深长。为了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文登市通过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在已建设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规范化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基础上,又在全市按照使用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图书、光盘和报刊总量不少于1500份(种)规格设立了48个农村图书交流中心,辐射周边农民达20万人。依托这些农村图书交流网点,文登市图书馆精选了5万多册图书和5000多张光盘,派送到各个交流中心,本着就近原则,实行每季度一交流,让图书在全市“转”起来,农民季季都有新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