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日趋完善
15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青岛市投资20多亿元建设重点公共文化设施,新建了青岛大剧院、青岛大学音乐厅,改扩建了市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人民会堂、美术馆、青岛音乐厅、青话小剧场、梦幻剧场等重点文化设施。市及市辖12个区(市)全部改扩建了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建成各类博物馆、纪念馆47处;建设影剧院40家,共有银幕116块。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和绝大多数行政村分别建起了设施较为完备的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建设1万平方米以上大型文化广场65处,其中,五四广场、音乐广场、汇泉广场等9个广场被命名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21个文化广场先后被评为全省十佳文化广场。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市、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市166处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配备了“五室一场”,建设面积达18.3万平方米;全市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总面积达84.7万平方米,其中,5263处建设面积达到100平方米以上,配备了“三室一场”;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层服务点和电子阅览室3907个。
面向基层、农村和特殊群体,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积极推进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免费配套数字放映设备220套, 2009年至2010年放映公益电影13万场;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建设,2008年至2010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5732.4万元,建设农家书屋4440个;实施街道社区图书配送工程,2008年至2009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1800万元,为街道和社区图书室配送图书60余万册,杂志报纸近30种;积极开展公益文化大行动,面向低收入阶层和特殊群体发放文化惠民卡3万多张。
全市44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美术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2010年接待读者、观众460万人次。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平均每周开放时间达到56小时以上。积极推动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为群众提供更加便利、更为丰富、更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积极推进总分馆制,构建以市、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组成的总分馆服务体系,试点“一卡通”工程,初步形成了图书资源共享、通借通还的服务模式。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财政经费较快增长。2008年至2010年,青岛市市级财政文化与传媒支出年均增长幅度19%,“十一五”期间全市用于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经费达30多亿元。
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规划 科学合理
青岛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引导和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到2012年底,将努力形成设施网络比较完备,文化产品和服务比较充足,人才、资金和技术保障比较有力,组织支撑比较健全,运行评估科学有效,理论研究和制度设计不断深入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把青岛市建设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更好地保障广大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一是推进市、区两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市文化中心以及市图书馆新馆、市科技馆、小提琴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选址、规划和立项工作。围绕承办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新建市广电剧场、市老年人活动中心剧场,改扩建四方剧院和楼山剧院,完成崂山区市民文化中心、胶州市市民文化中心、开发区综合展馆、莱西市影视中心建设,推进胶南市综合艺术馆、莱西市文化中心建设进度。二是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改扩建项目建设。使100%的乡镇(街道)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所有行政村(社区)建有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三是继续推进“博物馆城”建设。加快推进小提琴博物馆建设,扶持民办博物馆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建专题和特色博物馆。四是继续推进文化广场建设。为文化广场配备必要的舞台设施,满足广场演出需求。
面向基层,重心下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均等性、普惠性。一是发挥文化品牌的辐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群星汇岛城”群众文艺创作会演等品牌,拉动提升群众文化创作演出水平、文化节庆活动、广场文化活动、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二是加强公共文化流动服务。为市、区(市)两级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配备流动服务车,深入乡村、社区开展图书、演出、展览、培训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三是加强农家书屋建设。新建1600个农家书屋,开展适用图书进书屋、进万家活动,到2012年使农家书屋基本覆盖全市行政村。四是开展“558”惠农巡演活动。积极组织全市专业剧团送戏下乡,指导扶持庄户剧团等农村群众文艺队伍跨区域演出。五是继续推进“欢乐青岛大舞台”惠民演出,满足低收入阶层欣赏高雅艺术和高端艺术精品的需求。六是继续办好“中小学生艺术节”“七彩华龄文化艺术节”“残疾人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七是完善公共文化场馆绿色通道项目建设。完善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和盲人阅读区建设。
增强服务功能,优化服务环境,提高免费开放文化场馆服务效益。一是充实公益文化场馆服务资源。加大投入,配置先进的设施设备,提升办公自动化水平,增加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二是发挥综合功能优势,扩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三是推行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营造安全、优雅、宽松、和谐、洁净的文化环境。四是加强辅导员和讲解员队伍建设。
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进“数字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一是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在全市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乡镇(街道)和社区建设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为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服务规范、环境良好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二是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建设。建立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和网上文化馆,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文化服务。三是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通借通还。四是扩展畅通文化信息渠道。加强青岛市文化信息网建设,设立网上文化超市,及时向公众传播最新的文化信息,开辟百姓文化诉求表达途径,及时了解群众文化需求。
上一篇: 文化遗产日主场活动将在济宁举办 |
下一篇: 青岛老剧院脱胎换骨惠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