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山东
山东
青岛市市南区:让群众成为社区文化主角
发布时间:2011-05-27 11:16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媛媛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1-05-27

  在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湛山街道盐城路一处新建的1000多平方米的社区中心,文化中心就占了400多平方米,文体培训室、图书室、棋牌室等一应俱全。中心走廊两侧的墙壁上,挂满了出自社区居民之手的字画。电脑室里,一些已届花甲之年的老人正跟着老师学习电脑。“现在社区里文化学习气氛可浓厚了,我们想学啥就有啥!”72岁的王大妈说。

  社区文化让居民唱主角,这得益于青岛市市南区社区文化建设思路的彻底转型。

  把文化选择权交给群众

  在青岛市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张馨看来,社区文化工作早已不再是发发文件和组织唱歌跳舞那么简单了。“基层文化工作不是简单地灌输,而是要从百姓需要出发,为他们享受公共文化成果提供引导与服务,让百姓从单纯的受众变成文化的主角。”张馨说。

  为实现这一目标,青岛市市南区文化部门委托专业社会调查公司发放了3000多份问卷,了解辖区居民对文化学习和文化活动的喜好,有针对性地在社区设置不同的公益培训点,安排不同的文化老师和志愿者。“以前的社区文化活动差不多都是一个模式,现在大家想看什么、想学什么,都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权,社区文化也就变得生动起来。”张馨说,按需供给的文化配送更容易让群众得到实惠。盐城路社区居委会主任明纪美告诉记者,他们的文化中心就与青岛科技大学、老年大学和一些文化志愿者建立了联系,根据居民需要,每天安排不同的文化培训或文化展示内容,从放电影到讲授养生常识,从训练柔力球、太极拳、秧歌、瑜伽到指导插花、育婴、摄影……

  据介绍,目前市南区已累计投资5亿多元打造“三个中心”,截至目前,已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中心、管理中心、医疗中心30个,一半以上达到2000平方米,其中面积最大的达2800平方米,多半“中心”仅“文化中心”一项就超过1000平方米。到2012年,该区建设的65个“三个中心”将全部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各社区文化中心均配备了“BDC”文化共享机、数码钢琴、大屏幕投影仪、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设备,社区图书室内书架、期刊架一应俱全,新配备各类报刊杂志30余种,藏书量达到20余万册。其中,仙游路社区文化中心成为省级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信息化提供了新载体。

  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其实,盐城路社区文化中心只是青岛市市南区文化建设的一个成功试点。今年以来,市南区将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服务便捷的社区管理中心、文化中心、医疗中心列为全区民生工作之首,这一大手笔,带来的是群众文化空前的活跃。

  成为主角的居民承担起了文化传播的使命。盐城路社区女青年刘娟因为爱好女红,曾自费外出学习了日韩拼布工艺,她缝制的拼布手包、钥匙包特别精美。看到大家都喜欢,刘娟干脆把手艺传授给了社区工作者迟红梅,让小迟给社区居民做培训。后来,手巧的社区居民王彦霞又把自己的刺绣工艺加了进来,她们制作的手绣拼布工艺小包渐渐从普通的兴趣爱好变成了社区特色文化产品,通过一些义卖活动帮助社区积攒了扶助公益事业资金,还帮助社区特困家庭掌握了一份谋生的技能。

  类似例子在各个文化中心不胜枚举。群众参与社区文化积极性高了,一些亟待扶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这里“活”了起来。

  探索“公益+低偿”的新路

  青岛市市南区社区文化中心建设走出了一条新路,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张馨认为,在目前纯公益培训基础上,可尝试低偿的培训方式,“现在人们求知欲很强,如果以远低于社会收费的标准开办各种文化学习班,一定能吸引很多居民,同时也可适度地对授课老师、志愿者形成约束力,确保学习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有社会学者认为,公益不必完全和“免费”画等号,公共资源在为特困、低收入家庭开绿灯的同时,以大部分群众能接受的价格提供文化服务,这也为提高文化培训质量提供了可能。

  不少社区居民也表示,有些公益培训浅尝辄止,倒不如集中资源搞点更深入的培训,如果社区文化学习能更加系统,年轻人的参与度也会提高。

  可以想象,当社区文化由原先的唱唱跳跳更多地向教育功能转化,当居民在社区这方小天地中能够获得更多文化浸润,全民素质提升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将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