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大账:
5月26日,烟台大剧院,阿塞拜疆国家艺术团的精彩演出博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而这只是烟台大剧院推出一流演出的一个缩影。
大剧院是烟台文化中心的一个组成部分,烟台文化中心共占地7.6公顷,位于市区核心地段,备受开发商青睐。2007年规划建设时,烟台市曾面临一个选择:如果出让土地搞商业开发,政府将有超过7亿元的收益;建设文化设施,政府则需要投入10亿多元。
对此,烟台市委、市政府果断拍板:建文化中心!“搞好文化建设,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柱、坚实的道德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文化投入的回报是无价的。这笔大账必须算清,不能目光短浅!”烟台市市长张江汀说。
2009年10月,集大剧院、博物馆、群众艺术馆、京剧院、青少年宫和图书城于一体,总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的烟台文化中心竣工并投入使用,成为烟台市民享受高雅文化、陶冶情操的乐园。
正是因为算清了文化投入和回报的这笔大账,烟台近年来对文化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投入8.56亿元建设滨海文化广场,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美术博物馆和烟台画院新馆,投入2亿多元对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福建会馆、白石村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朝阳街等历史街区进行修缮保护……
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烟台文化建设总投入达到60多亿元,是烟台文化事业投入最大、发展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走在了全国前列。
一个宗旨:文化服务 均等共享
5月6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大梦敦煌》在烟台大剧院上演。演出结束,市民林玉泉久久不愿离去:“在家门口欣赏到这样高水平的演出,太激动了!”
“北京、上海市民能看到的高雅艺术,我们烟台市民也要看到。”瞄准这一目标,烟台市与国内知名剧院管理企业合作,引进高水平节目,确保大剧院周周有演出。去年,大剧院的演出超过100场,包括《胡桃夹子》、《天鹅湖》等大批世界一流剧目。
高水平节目票价不菲,普通市民能承担得起吗?为此,烟台向市民推出了“经济适用票”,市财政每年拨款1500万元进行票价补贴,使票价平均降幅超过50%。这一措施,使烟台大剧院的散票出票率高达68%,列全国大中城市院线演出前4名。
为了惠及更多市民,烟台市规定,凡是有政府补贴的院线演出禁止包场,严格控制团购。“包场和大规模的团购,有可能损害普通市民的文化权益。这与我们发展文化的宗旨背道而驰。” 烟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徐明说。
为了惠及更多市民,烟台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努力扩大文化服务的覆盖面。目前,全市县级“三馆一院一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广场)机构网络健全,功能完善;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均已实现全覆盖,农家书屋年底前也将实现全覆盖;农村电影放映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两级专项补贴和放映数字化,其中市财政每年拨付100多万元购置100部故事片、100部科教片拷贝和数字影片,达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村村通”。
一个机制:市场运作 百姓受益
动人的旋律、优美的唱腔、精彩的表演……5月18日,烟台市吕剧院全新编排的吕剧《姊妹易嫁之后》一上演即受到观众热捧,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吕剧热”。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烟台倾力打造的“专业艺术院团演出季”的盛况。烟台市委、市政府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有鲜明的政府主导性,也有广泛的社会性,需要创新机制,激励和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为此,他们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公益文化,打造“专业艺术院团演出季”就是其中的一个成功实践。在演出季中,他们以本地专业艺术院团为主体,以引进演出为补充,集中推出“传统剧目演出月”“歌舞综艺演出月”“高雅艺术演出月”等专场公益演出。截至目前,“专业艺术院团演出季”已连续举办了9届,累计演出500多场,观众超过50万人次,成为山东省文化活动的知名品牌。
把文化资源整合成项目,面向社会推介,也是烟台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公益文化的创新之举。到目前,烟台已连续举办了8届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共向社会推介文化项目1650个,合作成功1158个,实际利用企业和社会资金1.6亿元。公益文化推介不但吸纳了大量社会资金,还带动企业投身文化建设,相继建设了国际酒文化博物馆、钟表博物馆、锁具博物馆等一批行业特色博物馆。
上一篇: 山东省文化厅狠抓“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
下一篇: 山东省图开放青少年电子阅览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