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公共文化服务“摆”到群众家门口
发布时间:2011-12-20 09:19
来源:山东文化网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山东文化网 2011-12-20
“现在出门不过5分钟就到活动室,不仅能练球打腰鼓,还能在图书室看书。”12月14日上午8点,家住济宁市中区越河街道武胜桥社区的吕文华,又早早地来到社区综合服务大楼的活动室,和几十个队友一道练起了柔力球。她告诉记者,在2008年综合服务大楼建成前,她每天都得步行30分钟,和同伴去太白广场活动,而现在“可省事了”。
据了解,越河街道社区综合服务大楼配备有活动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面积近300平方米,拥有6000多册图书和十几台电脑,成为整个越河街道的“公共文化场所”,附近的居民都来这休闲放松。社区党支部书记杨素云介绍说,如果以这里为中心,那么10—15分钟的距离半径范围内,将有2万多名群众享受到文化服务。
群众的文化需求与日俱增,这也考验着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近日,济宁市委全会作出决策,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构建10—15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济宁把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名市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现有市级群众艺术馆1个,县级文化馆12个。其中,国家一级文化(艺术)馆5个。共有公共图书馆11个,包括市级馆1个,县级馆10个;其中国家一级馆4个。先后投入660万元,用于运河音乐厅的装修建设。济宁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图书馆新馆、市博物馆新馆等大型文化设施已处于规划建设阶段。市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实现了一卡通,实行“零门槛”免费开放。
济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周长征表示,构建10—15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弘扬济宁文化、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共享文化GDP的关键所在。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要保持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正常运转。目前,市级县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场馆建设相对滞后,内部功能不全;乡镇和村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场所建设建设标准差异很大,均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针对各级文化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今后要在加强场所建设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其内部设施配备、规范服务制度等问题,使其能够吸引更多人走进文化服务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