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山东
山东
山东莱西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发布时间:2012-07-26 09:29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易硕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2-07-26

    山东省莱西市按照“村村创一品、品品兴一村”的思路,根据农村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生产经营特点,从激发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在活力着手,因村制宜,大力实施“一村一品”文化强村工程,打造出一大批品牌优势明显、带动作用突出、群众文化活跃的特色文化村庄,促进农村文化活动全面发展。

    一、主要做法

    打造村庄文化设施品牌。鼓励有条件的村庄按照文化青岛战略部署及莱西市“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结合自身实际,高标准地建设一批现代文化设施,包括:文体广场、山水公园、文明街巷等;以历史文化遗产宣传保护为重点,维护好村庄的特色古建筑、古文化遗址等,做到历史文化与新建设施的有机统一。全市已发展南龙湾庄龙海公园、大河头蒲河广场、东张格庄“24孝”文化墙等多处文化设施景观。指导镇村整合现有文化设施和资源,建设一批“设施完善、活动丰富、队伍健全、成效显著”的农村文化活动示范点,发挥农家书屋示范、公共电子阅览室的示范作用,带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上台阶,文化活动上水平。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发掘民俗文化资源,先后建成水沟头胶东民俗博物馆、民间工艺品陈列馆、山后村韭菜博物馆、水集二村石磨文化广场、大架山观音庙和以龙为主题的院上鼎龙山庄等村办民俗文化设施,展示莱西地域文化特色,宣传莱西文化发展成绩,也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的融合搭建平台。 
    打造村庄文化活动品牌。充分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将那些吸引力强、参与面广的乡土文化活动,发展成为展现村民健康向上精神风貌的名片。一是打造乡村戏曲品牌。在农村积极扶持推广吕剧、京剧、柳腔等传统文艺戏曲,编创一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优秀剧目,如:吕剧《左懋第》、《良心》和《钟声》等,《钟声》作为警示教育舞台戏,在青岛12区市巡回展演,受到好评。在全市范围内扶持地方戏演出队伍发展,形成了天华吕剧团、院上民间演唱团、丛家寄马埠柳腔剧团、同心同知戏迷俱乐部等庄户剧团22个,社区戏迷俱乐部132个,涌现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乡土明星。二是打造文体健身品牌。鼓励村庄发展特色文体项目,院上农民篮球、夏格庄太极剑、平林院武术、李权庄舞狮、水集社区老年门球和少年轮滑均很有特色。以创编花棍秧歌、秧歌戏等形式,重点抓好莱西大秧歌活动品牌,全市现已发展483支村级秧歌队,形成村村扭秧歌,镇镇搞比赛,年年鼓乐秧歌闹元宵的繁荣局面。全国最大的村级产地蔬菜批发市场——东庄头村每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七天天上演秧歌秀,周围县市近百支秧歌队参与活动。三是打造书画诗词活动品牌。鼓励农村书画、文学爱好者,通过创办农家书屋、书画协会和诗社等,带动农村群众参与到“书香村”创建中来,涌现出一大批农民画家、乡土诗人。水集街道前车村是远近闻名的“书画村”,有120多人练习书法、绘画,有两人是青岛市书画家协会会员,二十多名村民的书画作品在当地小有名气。 
    打造村庄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掘民间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一是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围绕“三湖(莱西湖、月湖、江山湖)、两河(大沽河、洙河)、一山(大青山)”的旅游框架,精心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以民俗体验、红色旅游、农园观光为主,根据沿线村庄农民的生产经营习惯,因势利导,发展一批热带水果园村、樱桃村、槐花村、鱼宴村、温泉度假村、湿地观光村等特色旅游村庄。二是发展文化旅游商品。培育扶持一批剪纸、工艺葫芦、扎纸、石刻、糨糊人泥塑等特色民间工艺专业村庄。按照“重新奇、富内涵、易携带”的要求,对莱西特色风味小吃、民俗工艺品、稀有文物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着力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提高产业化水平。 
    二、保障措施 
    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是农民,主导在政府。在文化“一村一品”工程实施过程中,莱西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分类指导。自2005年开始,广泛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指导群众发掘特色文化要素,因村制宜,创建乡土文化品牌。开发区后周格庄村有着木偶剧演出的传统,市政府从保护文化遗产出发,指导该村成立剧团,培训演职人员,剧团先后参加了青岛市国际啤酒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周、青岛少儿春晚等活动,演出的精彩剧目在岛城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新闻直播间》对莱西后周格庄农民木偶剧团做了深入报道。 
    政策引导。制定了《关于推进“一村一品”文化强村工程的实施意见》,对具有特色鲜明、参与人数多、技能水平高的民间文化活动统一授牌命名,并积极给予技术扶持,帮助编写剧本,培训文化艺术骨干等等。采取文明单位结对共建和发动企业冠名等形式,大力支持文化产业、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文明大街等建设项目。近年来,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文化“一村一品”工程的投入资金达到2亿多元,改扩建12个综合文化站、570个村文化活动室、861个农家书屋、30多个文化广场,扶持200多支文化活动队伍。 
    宣传推介。依托媒体对文化活动、文化产业、旅游商品等大力宣传推介。举办月湖文化艺术节、水城梨园竞千秀戏迷票友大赛、秧歌闹春、环莱西湖自行车赛、大青山槐花节、农民艺术作品展、诗词楹联比赛、莱西名吃评选等各类节会评选比赛活动,为民间文化搭建舞台,其中,莱西市戏迷节暨戏迷票友演唱大赛被评为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品牌。同时,积极组织民间艺人外出比赛、宣传和交流,每年参加大型文艺汇演、艺人访谈、艺术展览、申遗等活动30多场次。 
    三、实际效果 
    对民间文化从“松散化”向“产业化”过度进行了有益探索。积极实施“一村一品”的文化品牌战略,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品牌化经营,使民间文化从“自生自灭”走向了“自给自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近几年,莱西市几近失传的大木偶戏、花棍秧歌等,又重新活跃在民间,并保持了稳定的队伍规模;有8个品牌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条,其中,糨糊人泥塑、工艺葫芦甚至走向世界,成为村庄致富的支柱性产业项目。 
    迈出了由“办文化”到“管文化”的坚实一步。实施文化“一村一品”工程以来,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广大农民对文化建设发展表现出高度的自信和自觉,各类民间文化组织不断涌现,民间艺人层出不穷,农民已成长为农村文化建设主力军。文化部门的主要精力也从组织发动转到把握导向和管理服务上来。 
    实现了从“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的转变。以村庄为“招牌”的文化品牌创建活动,激发了村民的荣誉感、自豪感,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村民们更加注重维护村庄外在形象和提升自身内在素养,精神文明已然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农村环境显著改善,全市861个村庄全部实现“三大堆”的村外集中收集堆放。社会风气明显好转,群众站街头的少了,进文化大院、书屋和俱乐部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参与健康向上文体活动的多了;喝酒串门子的少了,学知识,练技能的多了。莱西市连续三届获得“山东省文明城市”称号。(来源:山东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