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山东
山东
济南市繁荣艺术创作推进文化旅游融合步伐
发布时间:2013-05-27 09:13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张弛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3-05-27

  近年来,济南市大力发掘地域文化优势,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新路子。 

  实施精品创作工程,丰富文化旅游资源。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济南市文艺精品创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市艺术创作生产工作。建立完善艺术创作生产运营机制,制定了艺术创作生产规划和年度计划,成立艺术创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艺术创作生产项目立项、剧本创作、排演、加工修改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评审,提出建议及意见。二是强化资金保障。自2011年起,济南市艺术创作生产专项经费由年300万增至1500万,三年投入4500万元用于专业艺术和群文创作。三是强化硬件设施保障。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改建、修缮了明湖居、市杂技团演艺厅、宝贝剧场、北洋大戏院,有效改善了院团演出排练条件。四是强化人才保障。在全市各艺术院团组织开展“迎十艺节业务建设年”活动、济南市优秀剧(节)目及优秀演职人员泉荷奖展评活动,为提高艺术创作水平能力、“出人出戏”提供载体,搭建平台。在面向全国聘请一流的编剧、导演等创作队伍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挥本土艺术人才的作用,推荐市属艺术院团优秀演艺人才参加全省地方戏优秀青年演员培训班、全省编剧培训班、全省舞美设计高级研修班等专业培训班,连续三年选派人员参加“上海戏剧学院国际导演大师班”学习进修,选送10余人到上海戏剧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深造。一批青年演艺人才担纲剧目主演。先后组织创演了京剧《李清照》、《辛弃疾》,儿童剧《宝贝儿》、《我和我的影子》,曲艺剧《泉城人家》、《茶壶就是喝茶的》,吕剧《阳光大姐》,新编神话吕剧《泉城传说》等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艺术作品,重点推出杂技剧《粉墨》、文化旅游剧《大舜》、杂技剧《粉墨?畅游》、《粉墨?红色记忆》、精品曲艺《明湖曲韵》等文化旅游类演艺项目5个,历获国家级奖励45项、省级奖励165项,居全省前列,丰富了文化演艺资源。 

  打造文艺演出品牌,实现旅游演出常态化。鼓励引导各院团与旅游部门合作,拓展旅游演出市场,实现旅游演出常态化。近年来,市属6家艺术院团年均演出2000场以上。自20067月起推出的“泉城大舞台”系列演出活动,市属6家艺术院团在济南戏缘俱乐部、珍珠泉人民会堂、宝贝剧场、明湖居等,累计演出3000余场,观众120万人。杂技剧《粉墨》累计演出776场,接待加拿大、日本、韩国、香港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50多万人次,成为济南市一个独具特色的演艺品牌和文化旅游娱乐项目。大明湖明湖居2010428日开始运营以来,市曲艺团精心策划推出《明湖曲韵》系列精品曲艺演出,累计演出1300场,接待海内外游客6万人次,成为一处集文艺演出、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展示和传承济南“曲山艺海”文化特色于一身的园林式演出场所。市儿童艺术剧院创建的亲子剧场年演出100场,拥有会员观众万余名,连续举办四届济南亲子剧节,联合瑞典斯拉瓦剧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等知名院团演出60多场,成为全国小有名气的演出品牌。 

  此外,市属艺术院团在公园等旅游景点开展驻点演出活动。市曲艺团每年在大明湖南丰戏楼举行为期9个月的驻点演出,2010年以来举办专场演出600场;市吕剧院与趵突泉公园、红叶谷风景区等旅游景区合作,年均演出100余场,观众达30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坚持文化惠民,营造文化旅游氛围。近年来,济南市文化部门广泛开展送戏进社区、农村活动,先后开展“百场演出进社区”、 “文艺服务百姓、欢乐伴您行”、“百戏闹春”、“公共文化走进新农村”等主题鲜明的文化惠民文艺演出活动,年均举办广场文化活动500场以上,丰富活跃了社区居民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主旋律艺术作品和演艺市场向社区、农村基层的延伸拓展。为迎办十艺节,进一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413日,由文化部、十艺节山东省筹委会主办,十艺节济南市筹委会、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市文广新局承办的“喜迎十艺节?全民共欢乐”全国群众文化优秀节目惠民展演活动在泉城广场开幕,演出时间自413日至915日,历时6个月。期间,全国24个省(市、区)和山东省17城市的群众文艺队伍,将在市内5区和章丘市的文化广场举办96场公益性惠民演出,展示各具特色的优秀文艺节目。截至目前,已邀请6个外省、6个山东省内的群众文化队伍500余名演职员在历下、章丘举办演出24场,演出节目238个,观众达15万人。 

  保护利用统筹兼顾,推进文物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全市所有公共博物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积极开展文物修缮保护工程,华阳宫古建筑群、闵子骞墓、府学文庙、蔡公时纪念馆等先后修缮完毕,向社会低票价、低门槛开放,一批古建筑、近现代代表性建筑成为人们参观、浏览,欣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今年春节期间举办的第三届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展示古琴、西河大鼓等50个非遗民俗文化项目、40类非遗产品400余种,接待市民游客120多万人,销售额达130万元。在趵突泉公园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一条街,常年展示济南曲艺、山东琴书等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市民在感受趵突泉美丽自然景观的同时也感受到泉城的文化魅力。(来源:济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