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山东
山东
山东栖霞探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业化
发布时间:2015-10-26 10:36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5-10-26

  近年来,山东省栖霞市将实业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重要内容,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经严格梳理分类,对可进入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各类生产要素整合聚集、嬗变提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地域特色明显、人文内涵深厚、市场竞争力强的文化产品,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目前,共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个,省级6个,烟台市级18个,项目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创建“非遗”产品开发、实业生产、中介服务公司71个,从业人员9000余名,开发出9大类48项“非遗”产品,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利税1100余万元。 

  一、创新激励引导机制,打造高效能创业环境,推动“非遗”创业由群众自发向服务催化转变。 

  一是政策资金催化。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发改、文化等部门参加的非遗实业化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制定扶持政策,提出非遗实业化发展的任务目标、工作措施和保障措施,优化发展环境,扩大非遗实业化规模;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对优秀非遗资源的开发进行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成立剪纸、八卦鼓舞等非遗实业化发展协会,强化行业自律,营造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产业环境;成立奇石、根艺等博物馆,以馆藏形式向市民展示非遗艺术品。 

  二是解放思想催化。每年由政府买单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非遗博览会、民博会、民间工艺品大赛等展览比赛活动,定期举办剪纸、葫芦雕刻等高层次研讨会,以展促学、以赛会友,开阔非遗传承人的胸襟眼界,解决他们思想观念陈旧、开拓进取意识不强等问题,激发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实现由非遗传承人向创业者的转变。 

  三是创业平台催化。围绕解决非遗创业者缺场地、缺资金、缺人才、缺订单等困难,着力搭建产、研、销一体化服务平台。对有发展规划但缺少厂房和资金的创业主体,由政府协调提供两年免房租的厂房和小额无息贷款。成立了由非遗创业主体自愿加入的创意研发中心,聘请专业技术人才为各类非遗项目量身定制创意研发方案,将传统非遗项目打造成符合现代人审美、生活需求的非遗商品。成立了非遗产品销售协会,采取签订委托代售协议的方式为非遗传承人和客户牵线搭桥,使创作出的产品销售有市场,客户购买的产品品质有保证。 

  二、创新研发生产机制,建立“三结合”实业发展模式,推动非遗实业由低端粗放向高端特色转变。 

  一是在经营模式上坚持手工作坊与工厂化生产相结合。本着因需制宜、因产品制宜的思路,灵活多样地确定经营管理模式。一方面坚持纯手工制作打造精品。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目标,开展非遗商品定制服务。栖霞烙画传承人张福修用电烙铁在单木三合板上熨出烙痕作画,凭借娴熟的技术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深受市场欢迎,一幅作品平均能卖5000元以上。另一方面通过工厂化生产来扩大规模。通过引用现代化生产设备、流水式分工生产进行加工制作,如刻瓷艺人徐磊引进多台数控刻瓷机,实现了用机器在瓷器上进行刻字、刻画,刻瓷作品也由过去一个月出2-3件成品提高到一个周出3-4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是在人才培育上坚持培育创作人才与营销人才相结合。以打造全能型非遗实业创业群体为目标,一方面采取多样化培训方式培育创作人才。定期举办非遗项目免费培训班,聘请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技艺教学;录制“栖霞非遗项目传承技艺”专题片,在电视台远教频道反复播放,让非遗爱好者足不出户就能掌握相关技艺,目前已举办各类非遗技艺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学员5000多人,培训非遗项目传承人50余名。另一方面采用实用化培训内容培育营销人才。组织市场营销专家对非遗项目创业者上门走访,及时解决营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加大非遗产品电商营销的培训力度,针对一些年纪较大的非遗传承人,重点宣传电商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商机,并号召其子女开展非遗产品电子商务,培养非遗产品电子商务的“创二代”,目前,锔艺、棒槌花边等16个非遗项目已在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开设网店。 

  三是在产品研发上坚持展现区域特色与时代风采相结合。按照“将每一件非遗产品制作成艺术品”的思路,多次聘请国家、省市非遗专家来栖进行指导,对非遗项目进行反复研究,根据各自特点创新设计、定位和包装,大力研发区域特色鲜明、时代气息浓厚的原创性精品力作。栖霞剪纸传承人衣培娟坚持传统的剪纸技艺,以特有的“细毛”工艺创立了精巧细腻的剪纸风格,同时又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在2010年为上海世博会创作了剪纸作品《热烈欢庆中国·上海世博盛会》,在上海展出后又在十几个国家进行巡展,在国际上受到了普遍赞誉。 

  三、创新市场营销机制,建立“非遗+”营销模式,推动“非遗”实业由自产自销向立体营销转变。 

  一是采取“非遗+旅游”模式,形成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栖霞旅游景区多、游客多的优势,将非遗产品作为特色旅游纪念品进行营销。 

  二是采取“非遗+实体店+互联网”模式,形成立体化营销网络。引导非遗项目传承人、创业者在开设实体店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主要模式有:“个人+实体店+网店”模式,如锔艺传承人王斌与子女经营了三家锔艺实体店,并在淘宝开设名为“翰墨紫砂”的网店,年收入达100多万元;“个人+实体店+网站”模式,如泥塑传承人陈玉录、刻瓷传承人徐磊等12人均建立自己的产品宣传网站,吸引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慕名购买;“企业+实体店+网店”模式,如烟台金永服饰有限公司在天猫开设棒槌花边技艺旗舰店,出售桌布、杯垫、沙发垫,其销量远高于同行业企业;“企业+实体店+网站”模式,如烟台合壹博物馆有限公司建立了名为“昊煜标本”网站,宣传产品,招聘人才。 

  三是采取“非遗+中介公司”模式,形成一体化营销体系。吸引社会资本成立天合八卦鼓、新艺盟、千鹤文化传播等多个文化中介公司,采取电视制作、动漫设计等方式对栖霞吕剧、胶东大鼓等演艺类非遗项目进行重新设计包装,通过印刷出版宣传册的方式将《丘处机传说》《艾山传说》《燕九节》等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进行设计包装,利用打造工艺礼品的方式将剪纸、平安果系列刻瓷作品、烙画、泥塑、葫芦雕刻等手工艺类非遗项目进行设计包装,提高了这些非遗项目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同时,积极帮助非遗传承人、创业者申请专利,提升了非遗品牌的产权价值。(来源:山东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