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山东
山东
山东潍坊:非遗回乡 百姓迎来物质精神“双富裕”
发布时间:2021-09-13 14:25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杨倩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1-09-13

  金秋时节,走进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注沟镇曹疃村,一股柳树皮的清香扑面而来。一处车间里,十几位村民正聚在一起编柳筐。这可不是一般的柳筐,而是售价上百元、很多城里人首选的“待洗衣物收纳箱”。高密柳编第五代传承人禚元兴带头干,大家有不会的技法,抬头就问。

  近几年,潍坊秉承非遗重回乡村文化生态的理念,突出整体保护、协同保护、发展保护3个聚焦点,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支撑。

  “柳编工艺就地取材加工、能耗低、环保、附加值高、收益多。”禚元兴一口气列举了柳编技艺的多条优点。他告诉记者,仅在曹疃村就有约70位村民掌握了柳编技艺。他们制作的产品经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年产量超80万件,年交易额突破300万元。

  找准非遗项目与当下群众生产生活的结合点,是非遗重回乡村的关键。潍坊将其分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物质上,以打造产业、形成产业链为目标,让乡亲们参与非遗文创项目的生产开发;精神上,发挥非遗戏曲、舞蹈等民俗艺术接地气的优势,着力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早在2014年,潍坊就启动了“九千绣花女”培训工程,向农村妇女传授刺绣技艺,为农村闲散劳动力开辟增收门路。

  为解决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还联合教育等部门,在潍坊聋哑学校设立非遗职业教育项目。当地最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和最有经验的传承人走进学校,为孩子传授技艺,为他们未来自谋生路打下基础。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5年,潍坊在全市乡村开展传统工艺培训项目数百个,每年有5000多位乡亲通过培训成为非遗传承骨干。

  增收致富的同时,潍坊推动戏曲、年画、民间舞蹈走进乡村文化广场,搞展览、组队伍、办比赛。百姓唱的跳的,都是带有文化底蕴的传统项目;画的写的,都是祖辈留下来的、充满“门道”的经典技艺。

  非遗来自民间,根脉在乡亲中间。脱离当地文化生态和自然环境,对项目进行单一保护,不仅效率低下,且无法实现非遗项目自身的造血功能。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

  潍坊市属的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是目前山东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整体范围与潍坊市行政区划基本一致。2010年获批设立以来,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坚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非遗融入现代文创产业、非遗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搭建非遗传承、文化传播、学术研究和市场推广保护平台。

  11年来,得益于当地党委、党政府的高度关注,该保护区内以非遗为代表的文化资源与百姓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诸多非遗项目离开展览馆,以崭新的角色融入民众生活。

  “潍坊的非遗资源极为丰富,多数项目传承的根基在农村。保护好农村的文化生态,是让非遗重回乡村、在乡村再放异彩的关键。”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权文松说,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乡村对非遗的重视程度,以及一些村集体经济中非遗产业的占比都有明显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潍坊目前有传统工艺类企业和家庭作坊约1850个,年产值逾250亿元;在乡村解决5万多人的就业问题,其中妇女近两万人,残疾人千余人,低保困难群众1200多人。

  此外,潍坊还坚决落实非遗保护省、市、县三级管理机制,打造形成了市级有综合展示馆、县级有非遗展示馆、镇(街)有综合性传承中心、社区(村)有非遗传承所的四级文化传承体系。

  潍坊推动非遗重回乡村,旨在通过发挥非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带动乡村发展。不能回避的是,一些非遗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仍在城市。据此,潍坊提出对非遗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文创开发,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聚焦文旅消费市场前沿,提高非遗产品的展销率。

  高密市姜庄和聂家庄分别是扑灰年画和泥叫虎的发源地。当地政府组织非遗传承人在发展民间艺术品生产的同时,与国内艺术院校和当地中小学建立研修研学基地,提高艺术品产值和文化影响力,促进民间艺术创新发展。聂家庄泥塑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聂臣希,投资30多万元建设了高密民间艺术研修实践基地,与山东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6所院校合作建立了游学课堂。

  寒亭区杨家埠村则大力挖掘非遗资源,持续发展年画风筝旅游,每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民间艺术品销售收入两亿多元。青州市井塘村以石砌房建造技艺为主题开发农村文化旅游,每年接待各地游客数十万人次,为村民开辟了脱贫创收之路。

  潍坊各地还注重发挥“新乡贤”积极性。非遗传承人正以文化带头人的身份加入新时期乡贤队伍,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在扶贫脱贫工作中日益凸显。临朐县冶源镇北杨善村剪纸传习所负责人史成友,带领村民挖掘创新流传百年的剪纸艺术,争取政策投资160万元,建设北杨善剪纸艺术馆。史成友还和村民成立了拥有150位会员的村级剪纸协会,并与邻村赵家楼和马家楼共同打造剪纸年画非遗研学基地,每年接待研学者两万余人次。

  “非遗是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最能够体现民族智慧、人文精神和艺术审美。”潍坊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范新建建议,非遗重回乡村,未来要着力丰富表现形式,为传承注入“活力、美丽、时尚”元素,让非遗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驻山东记者 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