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陕西
陕西
陕西建设文化强省 着力打造文化“八大工程”
发布时间:2012-03-08 09:24 来源:陕西文化信息网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陕西文化信息网 2012-03-08
    拓宽文化惠民路径
  “陕西省委作出的建设文化强省'八大工程',号准了陕西文化市场的脉搏。”陕西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说。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文化积淀深厚。拥有周秦汉唐丰厚的历史文化、延安精神荣耀的革命文化、秦腔民歌绚丽的民俗文化、壮美雄奇的山水自然文化、颇具实力的现代文化以及深受海内外关注的宗教文化。陕西文化因其厚重而具有薄发的资本,因为生动而涌动着成长的渴望。建设文化强省,陕西有很强的优势,不仅是“唱”的人多,“爱”的人多,而且文化名人多。近代有于右任、张季鸾等,当代有张艺谋、赵季平、刘文西、王西京等;文学陕军有陈忠实、贾平凹、路遥等;还有史学家、建筑大师、艺术评论家、书法大家等。特别是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的作品《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和《秦腔》,都洋溢着秦风秦韵的陕西制造,且都以榜首的位置,分别摘得茅盾文学奖, 提振了陕西建设文化强省的信心。陕西新一届省委领导高瞻远瞩,早在2007年就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投入,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并从当年起省上每年下拨3000万元支持“大戏、大片、大剧、大作”,从2008年起每年又拿出200万元资助文艺创作。 “长安画派”、“文学陕军”、“西部影视”、“三秦书风”等品牌知名度大步提升。 
  由陕西省财政厅资助的“文化惠民工程”——“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动,以“经典性剧目,高水平演出,公益性票价”的定位,让群众天天有戏看。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唱戏的与看戏的不对接两张皮现象,激活了秦腔城市舞台多年来萧条、萎靡、沉寂的演出市场。4年来演出1000多场次,调动参演人员400多人,观众40多万人次,平均每场上座率达90%以上。在这里,人们看到的不光是传统戏《周仁回府》、青春版《杨门女将》;还能看到许多新创现代剧目《迟开的玫瑰》、《郭双印连他乡党》、《大树西迁》等。
  在这里,人们还能看到豫剧、越剧、京剧等本戏和一批折子戏。省戏曲研究院专家说,这里已成为外地人、外国人了解陕西文化的最佳捷径。
  在城乡,陕西省秦腔协会已发展会员586人,组织起180多个自乐班,活跃在城墙下、社区院落、村镇街头自娱自乐或为群众服务。
  大型秦腔现代戏《郭孝义》,以渭南市“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郭孝义为原型,用纪实的手法,艺术的再现了一位舍小家,顾大家的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光辉形象,先后在省、市、县、乡、村上演数百场而不衰。许多干部群众看了演出后表示,要以郭孝义精神为动力,立足岗位,敬业奉献。陕西文化不但成为陕西人的精神支柱,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广受热捧。贾平凹的《秦腔》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吼”出最高音,获奖呼声最高,网友支持率最高,也是终评时得票最多的;陕西的腰鼓、大鼓、老腔、皮影、社火等先后赴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英国、港澳台等国内外演出,并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东亚运动会的演出等,深受好评。据有关部门统计,2011年,陕西省有300多个文艺项目及作品、文艺团体及个人,在全国各类文艺大奖以及柏林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契诃夫文学奖等国际大奖评比中获奖,其中140多项获得国家级重要奖项。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机构和个体经营户达到87750个,从业38.1万人。西安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园内企业已突破2000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聚集了西安85%的动漫、游戏、影视制作企业,2011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产品出口超过1500万美元。
  “一把手”工程改出活力渭南市秦腔剧团是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剧团,曾获得过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全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但因种种原因,剧团走上了下坡路。2007年底,剧团在政府支持下,推出周末"一元剧场",政府每场补贴4000元,售票和企业冠名收入一部分,一下改天换地,实现了政府、企业、剧团、群众多方高兴的共赢局面。渭南市文化局副局长兼剧团团长雷振宇说,能容纳1000多人的剧场,座无虚席,如此盛况,是渭南秦腔剧团十多年来没有过的。
  渭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勇格说,实践证明,“一元剧场”是一项深得民心、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文化惠民工程,是一项"政府扶持、企业联姻、院团服务、百姓受惠"的文化惠民模式。
  “一元剧场”被列入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获得中央财政100万元项目创建扶持资金。
  渭南市秦腔剧团发展的“悲喜剧”是陕西省文化发展“曲折道路”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陕西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厘定“公益性”与“经营性”的楚河汉界,推动“事业”与“产业”的共同发展。
  2009年5月,陕西省委、省政府首先从省直文化单位改革破题,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省直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并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将这项改革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亲力亲为,强力推动。并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对各市和有关厅局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之中,将行政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
  具体操作中,通过“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省改革向纵深发展。此后,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达30多次,省委、省政府及两办专题下发文件50多份。赵乐际就文化体制改革问题主持召开的会议就有15次,批示50多次。他还多次考察、专题听取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汇报;赵正永也多次深入宣传思想文化系统进行调研,协调落实项目,解决问题,主持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文化产业发展问题。陕西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先后主持召开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达30多次。2009年6月15日,注册资金22亿元的国有控股大型文化投资企业、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在西安正式挂牌成立。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文化投资公司,除经营影视、演艺、动漫、文化旅游、出版传媒、广电网络等传统文化产业外,公司还将对文化园区建设、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等进行战略投资、融资和风险投资。接着,西影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广播产业集团公司和陕西电视产业集团公司等相继改制成立。到2011年底,全省省市县共有427家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涉及2.94万人,走在全国前列。中宣部、文化部给出的国有文化院团"事转企"的最后时间表是2012年6月底,陕西省提前实现了这一目标。改革出活力。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2亿元,占DGP3%,较上年增长30.2%。 全省以国有重点文化企业集团为龙头的文化产业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由陕西省歌舞剧院、省乐团、省杂技团等8家文艺团体整体转企改制、组建而成的陕西演艺集团,整合了演出、中介、场所资源,改变了以往单兵作战"散而弱"的局面,艺术创作和产出实现“两翼齐飞”。2011年,省演艺集团业务收入2560万元,净利润840万元,分别增长48.5%和171%但面对改革不俗的成绩单,省委领导清醒的认识到,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要占到GDP的5%,按照目前陕西省的现状,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2020年要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应达到20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速应不低于25%。而陕西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支出843.76元,其中农村住户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仅为102.25元,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66元和139元。与此同时,网络等新兴媒体也给社会管理和文化建设带来一系列新问题。
  建设文化强省任重道远。针对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的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等问题,省委明确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抢抓机遇,大胆创新,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以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传播“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陕西人精神,展示“绿色、现代、开放、和谐、奋进”的陕西新形象。
  “八大工程”更给力
  陕西省委提出的“八大工程”,为文化强省确立了魂与体。
  八大工程包括:核心价值引领工程,宣传舆论导向工程,文化精品繁荣工程,文化遗产传承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文化改革创新工程和文化人才建设工程。
  着力打造文化强省“八大工程”,是省委通过认真调研,充分认识陕西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历史方位而作出的重大部署。
  为确保文化产业产值保持年均增速25%以上,2015年前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20年建成与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建设的各项指标处于全国前列。各项保障配套措施接踵而出。 
  投入保障有力--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各级每年新增财力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比例不低于2%。最近省委常委会确定,2012年省财政将拿出10个亿用于文化建设,比2011年的4.5亿增加了122%。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已高于新增财力2%的标准。今年还将设立陕西文化发展基金,省市设立专项艺术基金、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陕西出版基金、省级爱国教育基地陈列布展、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扩大陕西文学基金、陕西美术发展基金、省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专项经费规模等。政策保障给力--进一步落实国家已出台的文化政策,包括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和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继续执行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的扶持和优惠政策等。陕西省还将制定出台《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若干配套政策》、政府购买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办法、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鼓励扩大文化消费的办法等,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组织保障得力——省政府将成立党政“一把手”牵头,分管领导负责,有关部门参与的文化强省领导小组,并要求各市县成立相应机构和机制。并将抓紧制定、完善国有文化企业综合评估及领导干部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面对大好形势,陕西文化人的激情和自觉更加高涨。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说:“我愿与我们的作家一道,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时代的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不负党和人民的愿望。”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主席王西京说:“美术工作者应该积极投身文化改革和发展实践,为实现美术强省的宏伟目标,实现陕西美术几代人复兴文化'硅谷'的美术理想而竭尽努力”。陕西省美协名誉主席、著名画家刘文西说:“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多出精品。作为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黄土画派将按照全会要求,继续不断地深入生活、为人民而创作。”
  今年,陕西省将重点推出电影《钱学森》、《白鹿原》,电视剧《长安城里水车巷》、《立马中条》,电视专题片《秦风》、《陕西人》,专题片《大鲁艺》,戏剧作品《陕西楞娃》及丛书《可爱的陕西》等。6月30日前,将完成西部网和145家非时政类报刊的改制。
  7月1日起,全省4家美术馆、112家公共图书馆、120家文化馆、1542家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机构将统一向社会免费开放,实现文化馆站“大门常开”、“文化大餐”免费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