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陕西
陕西
陕西:构建文化发展服务链
发布时间:2012-07-13 17:11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07-13

    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任学武 秦毅报道:“成绩我就不讲了,刚才播放的视频短片里已有所涉及,我详细谈一下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下一步的设想。”7月10日,在陕西省文化厅的大会议室里,陕西省文化厅厅长余华青用开诚布公的话语迎接刚刚落座的陕西省委常委、副省长、省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这场调研座谈会没有客套、没有报告腔,陕西省委宣传部与陕西省文化厅的主要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把脉陕西文化发展。
    深化文化惠民
    “有些项目可直接纳入政府预算,不好纳入的,前期费用省委宣传部会全力支持。”在听到资金短缺的苦恼后,景俊海当场表示,陕西省委会尽快出台简明而有效的管理办法,与省文化厅形成合力,构建陕西文化发展的服务链,谁在前段、谁在中段、谁在后段清楚明确,既分工又合作,形成文化发展的资金链、扶植链和发展链。
    经过多年的赶超,陕西省人均文化事业经费已经由2006年只占全国平均值的60%多,增长到去年的31.85元(全国平均值29.14元),首次完成了超越。但余华青表示,文化的服务力还有上升空间,在满足老百姓精神需求方面仍有不足。
“没有钱,谈不上文化惠民。陕西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推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景俊海表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涉及每一位老百姓的利益,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后,老百姓正在用心去感受,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了解其他省市文化惠民做了哪些事情。因此,如果我们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不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不到位,将影响文化惠民的深入开展。”
    增强文化感染力
    “一提陕西,不能只是联想到黄土高坡和红高粱。除了在内容上下工夫外,在表现形式方面也要创新。一些传统文化项目因表现形式存在问题,导致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不足。”景俊海表示。在谈到包括演出在内的许多文化项目时,他以陕西境内少数民族的服饰为例,指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缺乏“盛装”意识,以至于留在他人眼中的陕西服饰既黑又土,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在文化展示方面缺乏创新。
    据悉,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项目3项(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2项、省级435项、市级956项、县级2292项。陕西将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要下大力气保护,一方面要进行创新,使其既呈现出厚重的文化底蕴,又与时俱进,与时代衔接。
    景俊海表示,积极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的融合发展,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提升文化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增强震撼力。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现代舞剧《延安保育院》等作品通过与高科技的融合,不但提升了表现效果,而且有助于故事的表达,更有助于观众欣赏和感悟。舞台艺术能够将固化的旅游景点、历史遗迹生动化、形象化和扩展化,更能展示陕西文化的厚重,在这方面陕西有很大的潜力。
    研究出台激励政策
    目前,陕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已全面完成,全省艺术团体改制和市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合并组建任务已经全面完成。余华青表示,虽然陕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受到中宣部和文化部的表彰,但是转企改制单位的现代企业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企业存在规模不大、投资不足、金融运作不畅、科技含量不高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省的文化体制改革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仅仅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改制后的文化企业如何发展,特别是基层文化企业怎么生存和发展,依然是一个大问题。省委文改办愿与文化厅加强沟通与合作,对变化着的、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明确相关政策。”陕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晏朝表示。
    据悉,陕西省文化厅已起草完成了《关于鼓励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正在进行《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和《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起草调研工作。在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政策方面,《省级财政购买公共演出服务实施方案(试行)》已经制定完毕,目前正在与省财政厅交流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