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把文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连日来,代表在讨论报告中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达成一致共识。千年帝都、千里秦岭、千曲黄河、千水汉江、红色遗址,这些文化资源具有无可比拟的丰富性、完整性和至高性。陕西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文化建设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先天禀赋和后发努力使陕西当之无愧移位于文化大省之列。
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如何做“强”文化,让广大城乡居民最大限度受益于公共文化,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十八大代表、宝鸡市委书记唐俊昌说,宝鸡市把文化强市建设作为加快发展、转型跨越的重要方面来抓,先后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乘着中央和省上加快文化建设的东风,宝鸡将重点在弘扬和传承上下功夫,做到“三个负责”、实施“六大工程”,努力建设西部文化名市。
唐俊昌说,“三个负责”主要是对历史负责,保护好、传承好“炎帝故里、佛骨圣地、中国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这些历史遗存和文化瑰宝;其次,要对群众负责,实施一批文化惠民工程,在文化建设中让更多群众参与进来;三是对未来负责,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响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让这些民族的、传统的文化资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文化竞争力。下一步,宝鸡还将实施文化惠民、文物保护、文化旅游业、文化产业振兴、文化素质提升、文化事业延伸等六大工程,使文化充分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从根本上讲,一个国家的强大和繁荣,不在于高楼大厦林立,不在于街市车水马龙,而在于人民的文明素质。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全民基本素质、确立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十八大代表、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认为,当下,文化建设遇见了最好的历史机遇期,陕西正在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已经出现了非常可喜的发展局面。只要我们抓住机遇,遵从规律,乘势而上,陕西的文化建设就一定能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陈彦说,文化建设不同于经济建设,文化既有精神属性,也有商品属性,既是支撑一个国家文明进步标志的事业,也有可以实现利润的产业,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一定要把事业和产业区分开来,不可混淆。文化的尊严,在于征服了多少人心,不能以利润最大化来衡量精神生产劳动价值。因此,我十分拥护十八大报告中对文化建设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科学论述。省戏曲研究院是在延安时期成立的党的第一个戏曲团体,我们更有责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从长远来看,只有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更有后劲,我们的文化事业才能真正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十八大代表、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主播、人事部副主任杨芳说,报告中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中的“必须”确立了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陕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发展、文化的发展繁荣、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全省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了各类文化人才竞相涌现。文化领域整体面貌和发展格局焕然一新,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杨芳说,新闻媒体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主阵地、主力军,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主渠道。作为媒体人,要坚持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真善美、弘扬时代新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宣传好陕西的新形象,通过新闻报道展示陕西各方面的建设成就,展现陕西人精神风貌,大力倡导陕西精神,进一步提升陕西传播力、影响力;要做好上传下达,架起党和政府与老百姓的连心桥。同时,加强媒体自身建设,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把“走转改”作为一种工作常态坚持下去,用心为陕西实现“三强一富一美”目标作出媒体人应有的贡献。
文化先进意味着引领发展方向,文化强大意味着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谁抢占了文化高地,谁就在综合实力的竞争中占得优势。因此,时代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动陕西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让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焕发出新的容光。
上一篇: 陕西举办农民工诗歌朗诵会 |
下一篇: 陕西省文化厅全体干部职工集中观看十八大开幕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