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陕西
陕西
6名海外专家获“陕西文化遗产大使”称号
发布时间:2013-06-25 08:04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3-06-25

  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赵建兰报道:记者近日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截至目前,已有来自德国、美国、意大利的6名海外专家因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后获得“陕西文化遗产大使”称号。“陕西文化遗产大使”称号是陕西省在文化遗产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主要颁发给海外为陕西文化遗产推介和保护做出杰出贡献的组织与个人。

  获得“陕西文化遗产大使”称号的艾尔文·艾默林是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他曾参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合作研究项目,并7次赴陕西,最终找到两种相当有效的方法,解决了秦兵马俑表面上的彩绘脱漆问题:一种是PEG200和聚氨酯乳液联合处理法,另一种是单体渗透、电子束辐照固化的保护方法,实现了在秦俑彩绘研究与保护方面的重大突破。他说,中德双方在陕西开展了多方位、深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开阔了双方的学术视野,对提高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苏珊娜·格莱夫博士是德国美茵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中国项目负责人。在格莱夫的多方努力与筹措下,德方投资35万欧元,购置国际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建立了国内首座现代化的古代纺织品修复保护实验室,并派遣专业人员来华工作,实验室建成后即着手法门寺出土纺织品的修复工作。同时,帮助陕西省考古院建立了中国国内第一座现代化的壁画修复保护实验室,并在中德双方的成功合作之下,揭取汉代壁画25平方米。

  法尔克·戴姆自2003年担任德国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馆长以来,积极促进了长达23年之久的大型中德文物保护科技合作项目。戴姆作为中德文物保护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项目组和专家组成员,曾先后8次来陕西,进行中德合作项目的组织和研究工作。在戴姆的领导和推动下,格莱夫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进行了秦始皇陵出土青铜水禽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唐李倕公主墓出土冠饰的修复与复原工作。2006年作为筹备人之一,成功组织了在德国波恩召开的“中德文物保护科技合作成果展”等。因戴姆对中德文物保护科技合作的突出贡献,他荣获2010年陕西省“三秦”友谊奖。

  年逾七旬的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雷德侯,曾在上世纪90年代策划了欧洲最早的大型兵马俑展览,多年来参加了陕西蓝田水陆庵、淳化金川湾石窟等多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艺术史、宗教史研究工作。

  米凯莱·莫瑞纳任职于意大利外交部合作发展司。他自2006年来西安,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墓壁画馆建设及文物修复中心的项目工作,在过去几年中,在莫瑞纳的组织、协调和支持下,陕西历史博物馆成功主办了3届壁画修复与研究方面的国际研讨会。

  美国宝尔博物馆董事长施刘秀枝近些年来一直为中华文化和艺术在海外的展览做着积极的推广工作。2000年,她推出的“故宫珍宝”展,在美国五大城市展开长达两年半的巡回展出,加深了美国民众心中的中华印象;2008年5月,宝尔博物馆成功举办的西安秦俑展,吸引了超过50万名观众前来参观。除了举办展览,施刘秀枝还积极筹办青少年文化大使的交流活动,并于每年暑假带领青少年文化大使前往上海博物馆进行研习交流活动。自2001年至今,已有103位生长在美国的青少年到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接受中国历史文化的熏陶。

  陕西是古代中国的文化遗产富集区,拥有周、秦、汉、唐等10余个朝代丰富的都城与陵墓遗址,各类文物不胜枚举。近年来,陕西省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与利用国际领先的文物保护理念和高新技术,解决了多项国际文物保护中的疑难问题,达到了合作共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