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院团工作会议1月20日至21日在京召开。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赵维绥,部长助理丁伟等出席并就创作、发展、经营等问题与各中直院团负责人座谈。陈晓光在会上强调,国家艺术院团要增强使命意识、精品意识、市场意识和科学管理意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文化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优秀艺术作品和人才的不断涌现。赵维绥也在会上讲话。
2004年,中直院团推出了一批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的作品,创演了一批新剧目,复排演出了一批重点剧目。其中中央芭蕾舞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入选2003至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国京剧院的《图兰朵公主》、中国歌舞团的《秘境之旅》、国家话剧院的《生死场》入选或滚动进入2004至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中国京剧院的《图兰朵公主》和《泸水彝山》还分别获得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和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剧目金奖。10家中直院团全年演出场次达1464场,演出收入达8780万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21%和31%,大部分院团演职员的生活得到了切实的改善和较大的提高。各院团在推动创作演出的同时,还着力调动广大演职员的积极性,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内部管理机制改革。
陈晓光代表孙家正部长和部党组向中直院团全体演职员工的辛勤劳动表示诚挚的感谢。他说,去年一年中直院团的创作和演出成绩显著,进步可观,院团建设和发展可喜。但是,面对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国家级院团的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使命,我们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还缺乏更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好作品,各院团各艺术品种之间的建设和发展还很不平衡,还没有完全激活文化创新的潜能,还没有形成有利于文化创新的体系。我们要居安思危,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陈晓光强调,中直院团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一是使命意识,包括历史的使命、时代的使命、国家的使命、民族的使命和艺术的使命。中直院团作为国家院团,代表国家水平和国家形象,要肩负起神圣的使命,为民族的振兴崛起,为伟大的时代创作演出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艺术作品。二是精品意识,也就是质量意识。任何一个剧团要创立自己的形象,要成为一个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影响的优秀剧团,就必须源源不断地向观众提供一流的剧目。好的剧目必然有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广阔的受众面。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对“精品剧目”的解释是: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形象鲜活,内涵丰厚,能够代表当前本艺术品种的最高水平;在继承本艺术品种的特色和传统的基础上,作品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推陈出新意义,有助于本艺术品种发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生命力;作品要雅俗共赏、群众喜闻乐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四点也完全适合于中直院团的剧目创作和生产要求。三是市场意识,包括品牌意识、为观众服务的意识、营销意识、宣传意识。中直院团这几年的市场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院团加强了演出中心或营销中心的力量,面向社会招揽人才;有的出台了相关的营销激励办法;有的强化了演出宣传;有的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和准备了不同的产品;有的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票务营销机制。这说明市场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营销是一门学问,专门的学问要有专门的人才。我们要面向社会吸引演出营销人才,大力培养演艺经纪人才,并使之规范化、职业化,要建立有效的营销机制,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千方百计为观众着想。要注重演出宣传,创新营销方式。四是科学管理意识。国家艺术院团在创作具有强烈时代精神、民族气派和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等方面肩负着率先垂范的作用,必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文化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优秀艺术作品和人才的不断涌现,真正成为代表国家水准和民族特色的艺术院团。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在改革大潮中,国家艺术院团不能犹豫彷徨,而应勇于进取,作出表率。要着眼发展、着力创新,在革除约束艺术事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上探索新的路子,在建立促进艺术生产的机制上采取新的举措,在增强院团生机与活力上取得新的突破,逐步建立起有利于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推动艺术创新、多出精品、多演出、多出人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认真总结经验,按照中央的部署进一步加快改革进程,务求取得更大的成效。
文化部各司局,中国京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等10个中直院团及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各院团认真总结和交流了去年的艺术创作和演出情况,并提出了今年的创作和演出计划安排。
上一篇: 中法文化部长就文化多样性国际公约发表联合声明 |
下一篇: 2004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颁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