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实施3年来,辽宁省的两台剧目——歌剧《苍原》和话剧《父亲》分别入选第一批和第二批“十大精品剧目”。目前,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同朝阳市话剧团联合创作的话剧《凌河影人》又在冲刺第三批“十大精品剧目”。辽宁通过实施精品战略,推动和带动了全省艺术事业的迅速发展。
把握方向是根本。精品是艺术创作的代表,精品方向正确就保证了艺术创作的正确导向。2003年,我们把重点放在歌剧《苍原》上,因为该剧悲凉沉郁、大气磅礴的史诗品格,完全可以穿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成为艺术经典。2004年,我们把重点放在话剧《父亲》上,因为该剧反映的是当代工人阶级的脊梁风范,符合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需要。
2005年,我们推荐话剧《凌河影人》冲击精品工程。该剧讲述了民国初年辽西皮影艺人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抛弃20年的个人恩怨情仇,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自我牺牲精神,演出了一场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活人影”故事,是一部具有浓郁辽西风情,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优秀剧目,是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一份厚礼。该剧为朝阳市话剧团首创剧目,在辽宁省艺术节上荣获金奖,省内外专家认为该剧具备成为艺术精品的潜质。为了将该剧打造为艺术精品,我们采取了艺术资源整合的办法,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同朝阳市话剧团联合创作,优势互补,获得了较大成功。该剧荣获第十一届文华大奖,并成功入选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
创作是前提。孙家正部长在精品工程会上指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是一项旨在提高艺术产品质量,着眼文化积累的文化建设工程,是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是繁荣基础上的积累。精品是在大量创作基础上选择出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辽宁省成立了艺术创作工作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全省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安排布置创作任务,并组织创作人员观摩全国重要艺术活动,调动了作者的积极性,收到了既有精品,又普获丰收的效果,带动了全省创作的热潮。
各单位以三年一届的省艺术节为周期,制定了详细的剧目创作和生产计划,做到创作一批、准备一批、酝酿一批。1989年以来,全省共举办了6届艺术节,歌剧《苍原》、话剧《父亲》、《凌河影人》都是省艺术节上涌现出的优秀剧目。这也是辽宁省能够有10台剧目荣获“五个一工程”奖、19台剧目荣获文华奖(其中4台剧目获文华大奖)的主要原因。
修改是关键。艺术创作过程是修改提高的过程,既有了精品,又提高了艺术创作的成功率。歌剧《苍原》、话剧《父亲》先后入选精品剧目,是反复修改、精雕细刻的结果。
话剧《凌河影人》入选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后,我们多次邀请省内外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征求各方面意见,制定了详细的修改方案。剧本方面,向人生、人性的层面更深地开掘主题,使剧本更加精彩;导演方面,加入新的导演技巧,在手法上有新的突破;舞美方面,将基础转台的旋转幅度由180度提高到360度,表现力更强;音乐方面,去掉了原剧音乐同剧本风格不统一的因素,以辽西影调风格为基础,根据全局的各种情势,用合适的影调穿插,突出民族性、地域性;灯光方面,增加电脑灯的运用,加重了浪漫色彩与悲壮情调;服装上,以上世纪30年代辽西地区民族服装为基础,加以艺术化的处理,制作更讲究。同时,组织演员到朝阳陵源地区体验生活,使表演更加真实,可看性更强。
人才是支点。一流的艺术作品必须有一流的艺术人才。实施全员竞聘上岗、拉开分配档次等方面的改革,以及出台《省直院团人才培养规定》、《加强艺术创作队伍意见》等制度,促进了人才成长。我们对于荣获国际大奖的优秀艺术人才给予5万元的奖励;每年对为辽宁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省外专家颁发“特殊贡献奖”。同时,选送有培养前途的艺术人才到高等艺术院校进修,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优秀人才,并为拔尖人才购买住房、破格晋升职称、大幅度提高工资待遇。各院团还通过创办附属艺术学校,培养人才,储备人才。
演出是平台。艺术作品只有多演出,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也是实施精品工程的最终目的。近年来,辽宁省通过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夏秋演出季”等活动,检验了艺术作品,锻炼了队伍,发展了文化产业。歌剧《苍原》、话剧《父亲》、《凌河影人》分别演出98场、280场和327场,正是通过演出这个平台,使剧目不断走向成熟。
科学申报是保障。我们制定了5年规划,把辽宁近年来涌现出的优秀剧目进行排队,确定每年的主打剧目,将不同特点、不同类型的剧目选择恰当的时机分期分批地向精品工程发起冲击。科学申报也是辽宁省不断推出精品剧目的重要因素之一。
辽宁的精品创作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文化部的热情关怀和指导,得到了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和认真参与。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需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实施精品战略,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辽宁省的艺术创作向新的、更高的目标攀登。
上一篇: 广东省湛江市构建农村先进文化内生机制的启示 |
下一篇: 阿坝州探索网吧管理长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