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省作为发展战略,从文化迷失到文化自醒
煤炭与文化,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在山西这片土地上,大自然的赐予和华夏祖先的赐予却有机地融为一体。
山西的煤,品质好,贮量大,长期以来,山西一直扮演着我国能源供应基地的重要角色。很难想象,没有山西的煤,中国的经济会是什么样子。然而,单一发展煤炭产业,使山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空气污染指数长年居于全国甚至全世界前几位;地下水系破坏,整山树木死亡,本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就只有全国六分之一的匮乏状况进一步恶化;单纯挖煤还导致人口素质降低、贫富差距加大、人才流失加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山西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又黑又脏”。
改革开放之初,山西凭借煤炭生产,经济地位还排在全国前列,后来东部崛起、沿海腾飞,山西却日益落后,全省GDP还不及发达地区的一个地级市。山西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严峻现实。但是一提到发展,多数人想到的还是煤,他们只看到挖煤带来的眼前利益,沉迷于全国能源紧张带来的暂时好处之中,而对于华夏祖先留给山西人的另一种财富——文化,却有些熟视无睹。
从“文化迷失”到“文化自醒”,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思想转变。提出文化强省,始于2001年;而把它作为发展战略正式实施,则是2003年的事了。经过起步阶段多次争论、碰撞、完善和升华,全省统一了思想,2003年8月,山西正式出台了《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决心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在结构调整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具体目标是用8年时间实现“五强两大”——构建“强势文化人才、强势人文学科、强势文化活动、强势文化产业和强势文化品牌”;实现“文化及其产业对山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大,对山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大”。
记者在省委书记张宝顺的办公室见到他时,他高屋建瓴地总结了山西文化强省的意义:山西搞文化强省战略,不是盲目随波逐流、模仿照搬,而是立足于本省实际得出的科学判断,是发展观上的与时俱进。它源于省委、省政府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对省情的新认识、对文化产业的新思考。我们的战略目标是,经过8年到10年的努力,使文化产业在全省GDP中的比重,由现在的4%,提高到全国上游水平,使山西不仅成为中国现代化新型能源基地,而且成为文化强省。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申维辰,这个在山西生长、从县地市干部成长起来的经济学硕士,是山西文化强省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之一。为了使文化强省的观念深入人心,他先后撰写了十几篇署名文章发表在全国和省内的报刊上;他在网上与大学生互动交流;他集中众人智慧提出“华夏文明看山西”这个响亮的口号。申维辰说,如果我们至今还不能认识到文化完全可以成为接续性产业,我们将再次丧失宝贵的发展机遇!
对文化家底重新认识,从文化自醒到文化自信
由单一煤炭产业转变为能源与文化两大产业并举的结构,这一战略性调整的根据何在?
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山西相对闭塞,信息业尚不发达,传统产业科技含量不高,资金、人才也比较匮乏。这是山西的劣势,但山西的文化优势却是十分突出的。“华夏文明看山西”,此言不虚。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西历史发端于史前文明的旧石器时代,历经数千年演进而不绝,遗有35000处文物古迹,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达119处,居全国第一。山西的古建筑、石窟、民居、壁画、彩塑等,有规模,成体系,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极高。请看如下几个全国之冠:全国现发现旧石器早期遗址200余处,山西就有157处;宋、辽、金以前的木构建筑占全国同类72%强;现存唐代以来彩塑12712尊,现存古戏台2888座,现存汉唐至明清寺观和墓葬壁画25000多平方米,北魏至明清石窟寺300多处,战国至清代10个朝代长城共2500多公里,这一切,都居全国之首!山西还有近年来人气越来越旺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以及祁县乔家、太谷曹家、灵石王家、榆次常家等旧时富商巨贾的深宅大院。
除了这些不可移动的物质文物,山西还有附着于这些文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以五台山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恒山为载体的道教文化,以山西梆子、碗碗腔、二人台等54个剧种形成的戏曲文化,以民歌、锣鼓、秧歌为代表的歌舞文化,称雄明清五个世纪的晋商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融合的文化,作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心的红色文化,以及面食文化、民间工艺文化等等等等。
山西还是一片智慧的土地,这里曾经思想活跃、英雄辈出、人文荟萃:荀况、关羽、武则天、王勃、王昌龄、王之涣、王维、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关汉卿、罗贯中、赵树理等等杰出人物,都是这片土地孕育的时代精英。
这一切,形成了晋文化无法替代的品质,以及它在世界文明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为了使全省干部开阔眼界、达到共识,省里请来了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山西考察讲学,如先秦史学家李学勤、考古学家李伯谦、民俗文化学家冯骥才、经济学家卫兴华、商业史学家吴慧等,这些远来的“和尚”念的都是山西的文化资源这本经,使得多年来习惯于以煤炭为中心想事办事的干部开始认识到家乡的文化潜力:山西绝不应是浓烟滚滚的脏乱之地,而是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历史变革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挖掘这份富矿,才是我们上对得起先贤、下不枉对后人的人间正道!
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
同样是发展文化,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山西有的是丰富的内容资源,缺的是资金和人才。面对本省特点,如何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在现有条件下使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品,使文化产品转化成文化品牌,使文化品牌转化成文化消费服务的经营文化之路,成为山西面临的又一个课题。
山西的做法是,首先在文化产业方面抓住几个重点项目,出一批有质量的成果,将文化资源整合和激活,寻求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最佳途径。2004年12月至2005年5月,“华夏文明看山西文化艺术周”来到北京、广州、香港、深圳、上海、浙江、南京等文化重镇、发达都市。“文化周”打出了几个品牌:《山西古代壁画精品展》展出了山西壁画中经典的汉代石刻壁画、北朝壁画、唐代《说佛画》、宋代《经变故事》、元代《朝元图》、明代《朝圣图》;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由“尧天舜日”、“盐池劳作”、“晋国雄风”、“云冈印象”、“晋商情怀”、“古槐寻根”和“黄河畅想”组成,表现山西在华夏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的辉煌乐章;舞剧《一把酸枣》再现了晋商家族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话剧《立秋》演绎了晋商在近代风云变幻中的辉煌、衰败和最终毁灭的故事。据统计,所到之处,6万人观看演出,8万人参观展览,500位专家领导参加座谈会,新闻媒体的报道达2000篇,互联网上搜索条目近60000项。这股“山西旋风”对宣传山西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当这些城市的观众和专家看到绚丽多彩的山西历史遗风遗存、一脉相承的晋商明礼诚信精神,感受到晋地厚重的文化神韵、晋人淳朴的风俗性情时,不得不叹服山西丰厚的文化资源。他们真真切切地认识到“华夏文明看山西”的涵义:如果想了解中华文化,山西不可不看,山西不可小看。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山西省出台政策鼓励有一定资金积累的民营企业向文化倾斜,同时吸引省外国外资本向省内文化产业投资,这些政策已经初见成效。位于阳城县的皇城相府,是康熙帝师陈廷敬旧府,当地一个农民企业家投资3亿元建成新兴旅游景点,几年内就赢利一亿多元;介休绵山因春秋晋国介之推携母隐居被焚而出名,如今当地民营企业家阎吉英投资6亿元建成风景秀丽的旅游地,每年吸引游客十几万人。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平遥古城举办的4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已经成为一张享有国际盛誉的文化名片,前两届的开幕式由省政府投资,后两届改为市场运作;评奖得到了欧莱雅、阿尔卡特、凤凰卫视、中国移动等中外公司的投资,不仅赢得了数亿元资金,也提升了山西在世界的知名度。
为了解决人才和技术问题,山西一方面制定了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将目光移向全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将一流人才、一流技术聚集到山西打造文化品牌。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汇聚了指挥家阎惠昌(香港)、作曲家赵季平(陕西)、程大兆(广东)等,舞剧《一把酸枣》请来了著名编导张继刚(总政)、作曲家方鸣(南京军区)等,话剧《立秋》从北京聘请了国家话剧院的著名导演陈颙(由于过度劳累在排练过程中去世)和查明哲,而古代壁画的复制,则采用了北京市文物局的珂罗版数码技术。
在21世纪,在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观、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山西省的党政领导班子,带领全省人民,在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经历了从文化迷失到文化自醒、自信、自觉的过程,在文化强省建设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上一篇: 宁波文化经营场所节前集中接受“安检” |
下一篇: 广东省湛江市构建农村先进文化内生机制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