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一个观念如此开放的文化基金会,上海可能会失去这些精彩:京剧《贞观盛事》,话剧《商鞅》,昆剧《牡丹亭》,《长恨歌》,电视剧《白求恩》,国际歌剧大师班,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天天演”……
国内首家地区性文化类基金会——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汇集社会资源,扶持精品力作,以全新的运作模式,让源源活水流向城市的文化之树。
面向全社会,遴选优秀项目
成立于1986年的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2003年获得政府注入的2亿元资金。在此之前,基金会每年运作的不过区区1000万元,相对文化事业的渴求是杯水车薪。新的注入标志着新的机制:基金会作为政府委托的非营利中介机构,负责对全社会的文化项目进行遴选、评估和资助。
“我的梦想插上了一双翅膀。”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江杰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从而改变了人生轨迹。2004年,学习工科却酷爱动画的江杰,萌生了自己动手创作一部粘土动画短片的念头。然而制作粘土动画成本至少需要5000元。四处奔走、四处碰壁的江杰,最后在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找到了自己的“梦想翅膀”。时隔不到一年,粘土动画《BONY-C》获得了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入围奖。
这是基金会资助“体制外”的一个典型项目。以一个在校学生的身份获得政府创作资金的资助,这在传统体制下是难以想像的。
从2004年实行向全社会“开放”以来,基金会共受理申报项目900项。民营企业和社会个人申请与获得资助的比例迅速上升。2005年的申报项目中,非国有单位比重上升到27.7%,个人申报项目占到14%。上海城市舞蹈公司、上海海润影视公司、上海现代人剧社,一批民营文艺机构纷纷拿出有竞争力的项目向社会和基金会展示。
最后决定资助对象的,不再是领导的一支笔、一句话。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拥有一个包括音乐、戏剧、美术、影视、舞蹈、文学、群文7个门类、1/3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人的专家库,通过随机抽取专家组成评审小组,最后由审定小组无记名投票决定资助对象和资助方式。
一位参与评审的北京专家来信称赞,这一举措创了全国改革之先。它打破“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森严界限,对“国有”“民营”和“个体”文艺力量一视同仁。评审过程规范、高效、公平,一切为了繁荣文化。
自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上海市共有142个项目获得评审通过,总共获得资助金额达6500万元。
聚八方之力,搭资助文化平台
“今年年内的四五个大师班的资金,我都不用发愁了。”以一曲《梁祝》风靡海内外的小提琴家俞丽拿喜出望外。
中国第一个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个人艺术基金——“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成立12年来,已资助并培养一批杰出音乐人才,但其经费从未超过40万元。已向5位国际小提琴大师发出了访问邀请,却无力支付国际旅费,俞丽拿焦虑万分。得知消息,上海文化基金会立即牵线搭桥,当天即为俞丽拿筹集到来自中远建设总承包有限公司的50万元捐赠。
短短一天之内筹到50万元捐赠,这显示出上海文化基金会汇集社会资源的功能。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有远见的企业家和社会资金有意资助或投资文化事业,但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项目、有没有风险、资金能不能合理和有效益的使用,这些难题使他们望而却步。
文化发展基金会对项目的权威评审、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对项目效益的综合评估,使企业家们获得了一个有公信力的平台和中介。加上近两年的成功运作,社会资源以各种形式源源涌入:基金会成立的前16年,向社会筹集的资金不到400万元;新机制运行的2004年,一举募集资金2000万元,2005年10月已经到位5000万元。
政府委托资金加上社会筹集资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2004年对各类公益文化项目的资助奖励总额达到6429.56万元,2005年预计可达1.2亿元到1.5亿元。
不止如此,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投入的资助,还带动了大量社会资金对文化项目的直接投入。10月13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文化项目扶持贷款”正式出台。市政府增加注资1亿元,以基金会全额贴息或部分贴息的方式,带动金融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培育模式,此举立即引发了金融机构和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的强烈兴趣。一时间,各大商业银行、各大会计事务所纷纷来电或登门寻求与基金会的合作,力求在文化领域拓展金融服务业务。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负责人兴奋地说:“此举可能引入的资金将以十亿、数十亿元计;而且引入了风险评估、财务核算等现代金融的运作方式,有助于文化事业的培育;更重要的是,由于资金充沛,还将吸引全国各地优秀的文化项目和文化人才涌入上海,真正打造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来源:中国文化报)
上一篇: 新疆和田博物馆开馆 |
下一篇: 上海:城雕中心下月11日开门迎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