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原生态歌舞节目《丽水金沙》救活了丽江市民族歌舞团;一个颇具规模的文化产业成就了丽江市旅游品牌的国际化形象。丽江正在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中不断走向和谐。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丽江市市委书记和自兴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强调,丽江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说明:和谐城市,不能丢失“文化”这个灵魂。
改革:势在必行
丽江古城位于滇西北高原,始建于宋末元初,现有面积3.8平方公里,人口2万多人,以少数民族纳西族为主。丽江自古以来是滇、川、藏的交通要冲,茶马古道上的重镇,现有三项“世界遗产”桂冠,分别为文化遗产丽江古城、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记忆遗产东巴古籍。
拥有小桥、流水、人家的丽江古城主要由3条街道组成,一两个小时就能逛完,然而慕名前来的游客常常是逛了3天也没逛够。为什么?因为这里到处展现着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弥漫着浓郁的原生态文化气息。
遗憾的是,丽江的民族文化一直处于民间的、散乱的状态。随着民间学者、艺人相继作古,纳西族特有的语言、古乐、东巴古籍等濒临消失边缘,而酒吧、通俗歌曲等外来文化却在街头风靡一时。与此同时,当地的文化单位入不敷出,文化队伍青黄不接。
和自兴说:“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光靠山水秀美是不够的,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如果我们不在民族文化的整理、挖掘、保护和弘扬上下工夫,丽江这个旅游品牌的生命力将不会持久。”
整合文化资源,改革文化体制已势在必行。
改革:走向市场是唯一出路
2003年5月,丽江市被确定为全国9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中的唯一地级城市。从此,这里的文化体制改革开始了“破冰之旅”。
对此,和自兴说:“走向市场是文化发展的唯一出路,我们重点抓了三件大事。一是精简人员,搞‘三局合一’。2004年下半年,将原有的文化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合并为一。最大的压力、阻力和震动都来自于此,一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不配合,因为直接涉及到切身利益,比如谁来担任这个新局长就很让人头疼。对于精简下来的人员,我们没有简单地抛向社会,而是采取了一次性买断工龄、建立专门的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充实基层文化站、鼓励有一技之长者走向社会等多种措施合理分流,平稳过渡。同时,成建制撤销电影公司、木府博物院等文化事业单位,要求《丽江日报》、丽江电视台实行公司化运作,使得这些走向市场的企业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二是传承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留住纳西族生存的根基。比如,扶持了以纳西古乐为代表的20多家民营文化企业;鼓励民族学校开设了纳西族语言课;启动了以纳西族民间工艺为主的‘打铜人家’‘造纸人家’等传统文化资源开发项目。三是大胆地招商引资,共同对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创新和发展。目前,已有5家省内外企业参与到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从歌舞演艺到影视剧拍摄,大大延伸了丽江的文化产业链条。其中,深圳能量实业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投资800万元,向惨淡经营的丽江市民族歌舞团租借演员,运用高科技声光手段,制作编排了一台大型民族舞蹈诗画《丽水金沙》,平均每天演出3场,成为游客们到丽江必看的头牌节目。”
文化的发展是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丽江作为一个经济基础薄弱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能在文化体制改革上一炮打响,并被誉为“2004中国经验”,实属难得。正如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所说,丽江试点的“第一功劳”是挣脱了僵化观念的束缚,破除了面向市场就会导致意识形态失控的观念,确立起抓市场份额就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思想;破除了就文化论文化、文化部门是非生产单位的观念,确立起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思想;破除了单纯依赖政府投入和政策保护的观念,确立起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多元化投入的思想。
丽江文化产业产值已从2001年的2.3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4亿多元,占全市GDP总量的8%至9%。事实证明,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文化产业新增就业岗位1500多个,文化企业职工人均月工资由2001年的700元增加到现在的1000元以上。由于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日益丰富,2004年全市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3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5.8%和33.1%。
和谐城市:不能丢失“文化”这个灵魂
展望丽江的未来,和自兴说,构建和谐社会更是丽江这个著名旅游城市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丽江市委已旗帜鲜明地将“构建和谐丽江”列为2005年的工作要点。
和自兴认为,先进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他说,丽江民族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必须紧紧抓住“文化”这个灵魂,利用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理顺人与人、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今后丽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丽江这个旅游文化名市和谐发展的新任务。
上一篇: 李长春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把握导向深化改革 |
下一篇: 武当山武术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