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身临其境的“壮丽三峡”壁画
6月18日,重庆直辖8周年纪念日,中国三峡博物馆开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在北京之外以“中国”二字冠名的国家级博物馆。它究竟珍藏了些什么有价值的文物?在三峡博物馆筹备组负责人、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王川平的带领下,记者走进这座博物馆探寻奥秘。
建筑外形承载文化寓意
在王川平的眼中,这座建筑物的外形,就承载了历史与文化的寓意。博物馆整体呈大弧线形,是传统的水坝形状;依山而建,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正是有了三峡大坝工程,才有了三峡文物的抢救,也才有了修建三峡博物馆的最初由头。
三峡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王川平说,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馆正上方是透明的玻璃穹顶,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泻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四大陈列板块各具特色
三峡博物馆里有4个基本陈列展览,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
《壮丽三峡》的最大特点是陈列了大量天然三峡石。瞿塘峡口的瀑石、中段的黑石、巫峡的纤夫石,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王川平说,随着三峡工程的进展,切割这些石头的地方已被淹没。因此,这些石头都是无价之宝。
《远古巴渝》是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80%以上的文物都是1997年以来三峡考古的新发现,这是首次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
《重庆·城市之路》是重庆在100年的时空中走向近代化的真实记录,观众可以看到最早的兵工机器,还有擦皮鞋、做买卖的场景;另有邹容的家书真迹、江姐的遗书真迹等,都属于近现代一级文物。
《抗战岁月》用照片和图画,真实再现了60多年前重庆抗战岁月中的血火洗礼。安装了低频振动器的动感座椅,能够精确地随飞机、轰炸、房屋倒塌、大火燃烧等场景同步震动,观众在座椅上将同步感受到大地震动和气浪冲击。王川平说,这是中国博物馆展览中首次将半景画搬入展厅。
“镇馆之宝”价值极高
王川平说,博物馆将举办评选“镇馆之宝”的活动,先由文史专家提出一个20件文物的候选名单,再由参观者投票选出。在他看来,至少有几件文物具极高价值。
一是全馆最重展品———乌杨汉阙,重达10吨,2001年夏在忠县乌杨镇被发现,是我国当今保存最完整的汉阙。王川平说,汉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地面建筑物,其雕刻所表现的汉代人物、故事、图案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国宝级文物。
二是国家一级甲等文物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2004年发现于云阳旧县坪遗址,属于震惊一时的重大发现。碑体上几百个石刻文字清晰可辨。碑面最上端有三组画像,并刻有青龙白虎的图案。碑的两侧,也有精美的雕刻。
三是南宋时期遗留下来的皇宋中兴圣德颂碑。这块碑由南宋著名书画家赵公颂所书,是瞿塘峡摩崖石刻之一,宽7.2米、高4.1米,面积约40平方米,刻有900余字,对宋高宗禅位事件进行了详细记录。该石刻是在瞿塘峡整体切割后搬运至三峡博物馆的。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 余继军)
上一篇: 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揭晓 |
下一篇: “2005打击盗版音像制品夏季行动”在北京正式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