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焦点新闻
焦点新闻
8000余封家书 展现别样的历史画卷
发布时间:2005-06-20 14:40 来源: 编辑:hyxd
信息来源: 2005-06-20
    CCTV.com消息: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共同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到目前已经收集家书8000余封,经过整理,部分家书6月18日上午在北京展出,人们通过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看到了一幅别样的历史画卷。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书往往承载着浓浓的深情。但随着通讯手段的进步,书信越来越为人所淡忘,为了挽救这一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国家博物馆等部门发起了这次抢救家书活动。在这次收集到的家书中,既有明清时期的家书,又有现代名人的家书;既有父母勉励子女的家书,又有海峡两岸共话离别的家书。每一封家书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书信实际是一种心灵的表露,通过自己的书写,可以非常直接地表达我们的情感,所以当读信的时候,实际上读的是来信者的心。

    白发苍苍的龚贵焘、耿凤珍夫妇俩再一次看到40年前父亲写给他们的新婚贺信不禁感慨万分,1958年,新婚的龚贵焘夫妇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而无法回家,而他们父亲则特意用红纸写了一封深情的回信。

    家书仿佛让二位老人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而刘国强先生和海峡对岸的叔叔刘振海之间的通信则更让人感受到了两岸同胞骨肉离别,渴望统一的迫切心情。

    家书捐赠人刘国强(读信):多年来,月圆月缺,花开花谢,不管是清晨黄昏,时时刻刻都在想念着故乡的一砖一瓦及童年的点点滴滴。

    六十多封往来于海峡两岸的书信,字里行间都在诉说着游子盼望早日回到母亲怀抱的思乡之情。而这次活动收集到的8000多封来信,几乎每一封都为人们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现在家书的征集工作还在继续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