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焦点新闻
焦点新闻
中国努力抢救民族记忆
发布时间:2005-07-11 10:58 来源: 编辑:hyxd
信息来源: 2005-07-11

    举行专题论坛,开展全国资源普查,建立名录体系,列入人大立法规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的一系列举动表明—— 中国努力抢救民族记忆

    剪纸、泥塑、雕刻、木偶、花鼓灯、原生态民歌演唱……来自全国各地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集合于7月的苏州,而与他们联袂“表演”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论坛为期4天,是中国文化主管部门首次专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举行的一次高规格、大规模学术研讨活动。

    ■昆曲热是否昙花一现

    4年前的5月18日,发祥于苏州、被誉为“百戏之师”的中国昆曲,被联合国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而这批被列入名录的遗产,全世界仅19项。

    近来,两岸三地联合打造的连台本戏《长生殿》、青春版《牡丹亭》在台港和内地掀起了昆曲热。经过一年多巡演,青春版《牡丹亭》吸引了近7万观众。舞台上杜丽娘轻吟一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台下“青春便被唤醒”,昆曲这一有近600年历史的传统戏剧形式,打动众多年轻观众。

    然而火热的场面并不能掩盖昆曲依然濒危的残酷事实:由于昆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冷落,许多剧目失传,常演的剧目几乎每隔一代以递减1/3的速度在失传;目前全国从事昆曲艺术的演职员只剩几百人。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的,是靠人传承下来的,如果从事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遗产就要断绝了。譬如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随着一批西藏老艺人的相继辞世,已经到了差不多人亡歌息的地步。

    ■资源普查启动,将建四级名录体系

    本月起,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启动,北京18个区县的普查员将深入胡同、民居,寻访北京特有的民间艺术门类和传承人。

    就在北京试图从古城墙旧殿堂以及皇城根儿下寻找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艺术、礼仪和节庆等悄然流逝的记忆时,其他省市也正在采取相似的举动。从今年开始到2008年,全国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是中国按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所规定的所有类型而进行的第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普查将进行调查、登记、摄像、录音、认定、建档等工作,确保取得第一手资料。将征集实物资料,撰写普查工作总结报告,提交本地区保护项目清单,编辑出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地图集》分省图册。

    记者从文化部获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工作也在近日开始进行。中国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名录,形成国家级和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今后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也将从国家级名录当中产生。

    ■实施“保护工程”,立法保护遗产

    去年,国家决定连年拨款1000万元来创造昆曲的生态环境,扶植现有的6个昆曲团体,整理经典昆曲剧目,创作昆曲新剧目。

    对昆曲的保护仅仅是中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个案。2003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设立了“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确定了40个“保护工程”国家级试点。到目前为止,中央财政已投入4600万元,支持“保护工程”的开展,许多省、区、市也安排了“保护工程”专项资金。

    中国一向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工作,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名列其中,成为连续两届申报成功的7个国家之一,今年将向联合国推荐我国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去年我国已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全国人大今年年初成立了工作小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法律的框架已基本成形。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透露,由文化部牵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已正式形成,保护工作将在统一协调下进行。

    链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例如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戏曲、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艺术和技艺以及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等。    

    (来源:人民网/记者 殷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