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白发苍苍的满族老奶奶盘膝坐在炕上,用满语讲述着自蛮荒古祭、部族发轫以来的沧桑流变、英雄史传……7月13日,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吉林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满族传统说部阶段性成果鉴定暨研讨会”上,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王文章、韩永进、周小璞、刘茜、刘魁立、乌丙安、刘锡诚、宋兆麟、舒乙、郎樱等几十位同志一致认为,满族说部内容凝重,气势恢宏,是北方民族生存生活的百科全书,丰富了我国北方历史文献记载之不足,对于民族史、疆域史、民族关系史以及社会学、民俗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传承古老的一种民间长篇说唱形式,满语称“乌勒本”,汉译为传或传记之意。其形式与内涵迥异于听讲普通民间故事,多由族中长者漱口焚香,选讲族藏说部,常配以铃鼓扎板,夹叙夹唱,意在说“根子”、敬祖先、颂英烈,听者谦恭有序,备感肃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满族各氏族都凝结和积累有精彩的“乌勒本”传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主要在氏族内传咏。
满族说部的珍贵价值得到了有识者的重视。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吉林省社会科学工作者富育光等人就深入到吉林、黑龙江、辽宁、北京、河北、四川等满族聚居的村、屯调查满族说部的流传情况。经过多方努力,2002年6月,吉林省文化厅成立了以谷长春为主编的吉林省中国满族传统说部艺术集成编委会,集中省内外一批专家、学者参加这项工作,正式启动了抢救保护工程。2003年8月,满族传统说部被批准为全国艺术科学“十五”国家课题,2004年4月,又被文化部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
几年来,抢救与保护满族传统说部有序进行,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经过几年的调查摸底,确认了目前健在的说部传承人共有10余位。他们建立了保护传承人机制,对他们在生活上给予关怀、照顾,在经济上给予资助,并运用法律的形式保护传承人的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调动他们讲述说部的积极性;确定了边记录边普查的工作思路,争分夺秒地抢救濒临消失的这项民族民间艺术。三年来,共抢救了傅英仁《萨布素将军传》、《金世宗走国》、《老罕王传》等5部说部,记录了富育光家传的《萨大人传》、《飞啸三巧传奇》、《雪妃娘娘与包鲁嘎汗》,赵东升家传的《扈伦传奇》,傅英仁、关墨卿《比剑联姻》等,总计约450万字;他们还组织专家学者分别到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调查说部的流传情况,目前已掌握32部说部的资料,总计约1000万字;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本着“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整理了《东海窝集传》、《努尔哈赤传》、《瑞白传》、《萨大人外传》等10部书,总计约400多万字。建立了满族传统说部档案室,筹备建立传承人数据库,目前已把传承人讲述的500多盘录音带和与说部相关的20多个小时的录像带刻成光盘,同时还把讲述提纲和手写本扫描输入微机。各种文字材料以及照片归档、立卷,对满族传统说部实行综合、立体、全面的保护。
与会专家在充分肯定满族说部抢救保护工作所取得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有价值的建议。如“满族说部”的名称还应当进一步推敲;要尽可能以口头方式保存满族说部,使之成为一种活态保护;要谨慎对待满族说部的整理出版,即使在文字上也应当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口头语言方式;在抢救保护的同时,满族说部也有无限广阔的挖掘整理前景,完全可以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使之广泛流传,等等。
上一篇: 艺术考级机构评估工作年底展开 |
下一篇: 文艺界倡导学习“丛飞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