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焦点新闻
焦点新闻
浙江文艺院团改革“好戏迭出”
发布时间:2005-07-26 12:20 来源: 编辑:hyxd
信息来源: 2005-07-26

    人民网杭州2005年7月25日电(记者江南):7月15日到21日的“东部文化西部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赴陕西演出周”上,来自江南水乡典雅清秀的传统戏曲,深深感染和陶醉了古城西安的观众。接连上演的优秀剧目,首届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之一《陆游与唐琬》、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的《藏书之家》以及越剧精品折子戏专场,让北方的“爱越迷”们连呼过瘾。当地一位文化部门负责人深有感触: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艺术探索、运营理念,都值得细细琢磨和借鉴吸收。
        

    像小百花越剧团一样,浙江省近500家散发着浓浓艺术芬芳的各类文艺院团,共同组成一个异彩纷呈的“花园”。浙江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后,文艺院团的改革和发展稳步前行、“好戏迭出”,推动文艺院团走向市场,贴近群众,贡献更多更好的文艺产品。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激活文化生产力

    “上周末刚刚在杭州举办了浙江歌舞剧院声乐专场音乐会,观众反响很不错;新组建的‘彩蝶乐坊’民乐组合、交响乐女子十人乐团马上都要亮相了,相信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我们还在加紧编排‘吴音越色’、‘桃花源梦’等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节目。”浙江歌舞剧院院长陈西泠谈起近期的“新动作”,神采飞扬。
    

    全省规模最大的国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浙江歌舞剧院,已经彻底走出前些年“账上几百元、外欠几百万”,人心浮动、创作停滞的困境和低谷。作为全省艺术表演团体改革试点单位,浙江歌舞剧院率先探索管理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等一系列改革。比如原来舞蹈演员进团后6年才有资格评三级演员、11年才能评二级演员,在他们舞台生命最有光彩、贡献最大的几年里,只能拿到1000元左右月工资;而改革后,“低职高聘”成为可能,收入与业务能力、考核表现挂钩,一些年轻的舞蹈演员可以拿到相当于一级演员的工资,保护、激励、尊重艺术人才的机制逐步形成。同时,财政经费拨款制度也从“养人”转为“干事”,推动剧团千方百计增加演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原来是按全团基本工资总额的60%下拨“人头费”,现在则转为演出场次补贴和艺术创作项目补贴。改革前浙江歌舞剧院每年演出不过100场,最近几年增至300多场。改革当年,浙江歌舞剧院收支基本持平,近两年,不仅还清了欠款,每年还有近30万元的盈余。目前,浙江歌舞剧院提出了股份制改造、建现代文化企业的思路,已和民营企业浙江广厦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
   

     浙江省共有80家国有文艺院团,其中省属艺术表演团体7家,按照院团的不同性质和情况,实施分类改革,国有文艺院团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正在深入展开。文艺院团总体上要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主体,贴近群众、走向市场;针对文艺院团的特殊性,对昆曲等珍贵文化遗产给予保护,对具有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点院团给予扶持。
    

    50年代晋京献演《十五贯》、曾有“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辉煌历史的浙江昆剧团,在改革后焕发活力,不断挖掘、不断传承、不断展现昆曲传统艺术的“宝藏”。国家一级演员、浙江昆剧团团长林为林说,面对老一辈昆剧艺术家先后离世、传统剧目一代比一代少的状况,浙江昆剧团用3年时间,实现“抢救一百出戏”的计划,对《牡丹亭》、《长生殿》、《界牌关》等大批传统剧目逐一录像留存,即将公开出版发行。剧团机制的改革激励着演员勤练、多演,现在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间11点,排练房里都有演员练嗓、练曲的身影;而演出机会的增加,也为演员提供了更多舞台历练的机会。2002年浙江昆剧团只演出了24场,而今年上半年已演出108场,其中仅“昆曲进校园”活动,就为在杭各高校的1万多名学生演出了20场;还与省内外旅游景区合作,开拓演出市场,并多次受邀远赴国外演出、讲学。
    

    各家国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和发展,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彩: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将实行国有资本控股、社会资金参股、经营管理者和艺术骨干持股的股份制改革试点;浙江曲艺团创新“以销定产”的模式,一出《拆穿西洋镜》连演了600多场;浙江话剧团通过市场调查,集中创作力量进军儿童剧市场,现在每年的演出收益达100多万元。
    
    民营专业剧团:多样化发展尽显魅力

    石国荣是浙江绍兴嵊州一家民间剧团的团长,他和他的“群艺越剧团”,刚刚结束了在台州、温州等地的演出回到家乡。“常年有10个月在外面演戏,农村、山区、海岛都去,广场、村庄、渔船上都能演。伏天回家休整几日,接着要排演好几出新戏,下半年再出去演,得带上三、四十出戏。”
    

    在越剧发源地嵊州,像“群艺”这样的民营专业剧团共有101个、从业人员4000余名,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独特文化现象,形成颇具集聚效应的文化产业。去年这些剧团在江浙沪等地共演出3.5万多场,年收入4500万元,足以想见它们受欢迎的程度。像“群艺”去年创下演出650多场的最高纪录,收入130万元,一般的专业剧团都难以达到这样的数量;“艺术中心一团”已连续12年在温州乐清演出,每年平均演出600场,有时一天就要演3场。
    

    民营剧团不要政府一分钱拨款,照样演得有滋有味、演得红红火火,依靠的是面向市场、面向群众,差异化的文艺演出市场也给了他们广阔的挥洒舞台。像嵊州民营剧团,深谙“演出才能出效益”的道理,上演的剧目是群众点的,演出的价格是老百姓能承受的,哪里需要看戏就演到哪里,还能根据观众需求,“一个故事一出戏”编演上百出新戏。在不断演出中,
许多民营剧团培养出自己的“名角”,实力逐步增强,也有能力请来知名剧作家、导演参加剧目编排,不断提升艺术水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当地文化部门也扶持、引导民营剧团的发展,对民营剧团演出收入免缴税收,并率先为民营剧团演员评定职称。
有人评价,显示出旺盛活力的民营剧团,已成为浙江文艺院团改革和发展中一抹亮色。目前,浙江共有408家民营专业剧团,遍布绍兴、台州、杭州、宁波、温州等地,数量和演出收入都占到全省各类剧团总量的八成以上,自有其不同于国有文艺院团的多样化的生存之道,独具特色和魅力。
    

    原先难聚人气的杭州黄龙洞景区,自从与民营剧团黄龙越剧团结缘后,一下子“活”了起来,剧团也在这里找到了中外游客、中老年戏曲爱好者的巨大观众群体,一年365天都有好戏,幽幽丝竹、清雅越剧,叫人乐而忘返。剧团还征询观众意见,推出挂名挂牌制、观众点唱制等多种演出形式,只要观众要求加演,无论刮风下雨,都保质保量地演出。
    

    民营剧团与文化旅游、风情旅游结合的路子也相当成功。杭州宋城景区开园时,宋城艺术团、民俗民间艺术团等演出团体就同时开始运行。总投入4000万元、调用300多名演职员的大型原创歌舞“宋城千古情”,连演8年,不断完善、常演常新,累计观众几百万人次,成为杭州演出市场、旅游市场一大亮点。
    

    此外,许多新型的剧团形态,也萌动着生机,像依托文化发展基金的艺术剧团、企业运行模式的商业性剧团以及以剧场为主体的“百老汇式”的剧团等。

    文艺作品剧目:出精品,有影响,有效益

    去年在浙江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对许多艺术爱好者来说记忆犹新,其间许多“浙产”的优秀精品剧目,收获了不少奖项、也收获了专家的肯定、观众的喜爱。艺术盛会落幕后,观众欣喜地看到,这些优秀剧目并没有就此落幕,像人们担忧的那样“刀枪入库”。在推动艺术创作繁荣、提升艺术质量、丰富艺术品种的同时,也要让这些“精品”发挥更大影响,满足群众需求,达到社会效益、市场效益双赢。
   

     浙江绍剧团的绍剧《真假悟空》获得文华大奖特别奖后,适时推出了精装版、简装版和农村版3个演出版本,适应不同市场定位、不同演出场地,让城镇、乡村的观众都能看上艺术精品。取材于“田歌”、带着浓郁水乡风情的原创音乐剧《五姑娘》,同时获得文华大奖和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的剧目奖”,载誉归来后回到“田歌”故乡嘉兴,连演几场,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以30元、50元的低价门票满足观众热切的盼望;此外,“方言版”也有望重新排演,让“五姑娘”留驻在古镇西塘。
    

    众多文艺院团精心打磨演出剧目,积极拓展演艺市场,力求创出有影响、有效益的演艺品牌。
    

    浙江歌舞剧院、浙江音乐厅从今年3月合作推出系列音乐会,逐渐以“低票价、高艺术水准”的特色在杭州音乐爱好者中打响“赏心乐事”的品牌。以往歌舞剧院主打团购市场,虽然每年演出不少,但还是有很多群众不了解、看不到演出;演员总是在“大队伍”中亮相,不利于艺术人才的培养;节目创作上也不注重观众的喜好和口味,缺少观众定位的概念,更没有细致的前期市场调查。而“赏心乐事”系列音乐会从一开始就找准定位,吸引许多曾被高票价挡住脚步的音乐爱好者,走进音乐厅;根据艺术资源和市场、观众需求等因素,拿出一份全新的演出“菜单”;同时,举办独唱、重唱、独奏、重奏等形式的演出,也锤炼了演员的艺术技能。“赏心乐事”首轮33场演出,创下平均三天演一场的高密度,平均观众上座率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