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篆山石刻开凿于1082—1096年,距大足县城25公里,造像崖面长约130、高约3—8米,共有10个龛位,是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极为罕见。其中以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主尊的造像,在石窟艺术中更是凤毛麟角。从建筑至今的千年来,由于众多石窟顶上没有遮挡物,直接处于日晒雨淋之中,造像肢体局部出现残损,风化比较严重。
1999年大足石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该县就把保护石刻列为首要任务。几年前,国家文物局和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就将为石刻修建一个安身之“家”列入计划,并先后投入资金340万元,着手建设石篆山保护长廊。由于石篆山以“龛”和造像闻名,为与周围大环境协调,在设计和施工中,文物专家对龛檐的建设进行了“淡调”、“灰调”处理,大胆采用当地传统的穿斗木屋架形式,悬山屋顶,青瓦屋面,烘托出了文物的艺术价值。如今,修葺一新的长廊与精美的石刻造像浑然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