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广西不断夯实农村文化事业基础,搭建农村文化建设平台,围绕培养新时期知识型、科技型、法制型、道德型农民,加快全自治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是乡镇文化站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2001年以来,自治区各级共投入约1.4亿元,兴建了538个乡镇文化站、110多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400多个村级示范图书室,并为每个示范图书室赠送了3000册以上的农村适用图书,实现了全区1324个乡镇都有文化站,并兴建了南丹县里湖白裤瑶、三江侗族、靖西旧洲壮族3个生态博物馆。二是乡镇文化站经费保障不断改善。全区2485个乡镇文化站文化专干的工资基本上能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享受全额拨款的待遇。三是农民办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农民自建文化公园57个,自建文化广场468个,自办村图书室450个,民办电影院(队)70个,自办卡拉OK厅1234个、歌舞厅208个,有业余演出队3888个、山歌队4384个、民办剧团673个以及各种类型的文化户(文化示范户)30495个,为丰富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文搭台,造就知识型农民。利用村镇宣传文化站积极组织的“情系万家”“乡土情深”“春风送暖”等“文化下乡”服务小分队,为广大农民送去多彩的文化生活、丰富的科普书籍,千方百计服务于“三农”;创建“小康文化示范户”“小康文化示范村”和优秀村屯文化队等文化载体,为农民搭建文化娱乐生活、科技和法律知识学习的平台。桂林市的“漓江之声”群众歌咏活动、柳城县的“百村百戏”演出活动、百色市的文体“10个千”活动、南宁市的“生态文明村”建设以及具有影响力的“全民读书月”“农民读书展示周”等系列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使其成为新一代用先进文化装备起来的知识型农民。
以文增知,培养科(技)学型农民。通过纵向联动、横向互动,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知识工程”“边疆文化长廊”“文化先进县”等重点工程。推进“文化下乡”与党的富民政策结合起来,采取不同方式让广大农民从思想上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从行动上成为抵制没落文化、丑恶现象的主力军。全区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深入农村、深入农户,把科技致富知识送给农民。同时,通过举办科技夜校,建立“文化科技110”,开展科技文化讲座、科技文化咨询,派发科技文化资料,发布科技文化信息,使文化科技和致富信息成为农民的主要精神食粮。全区每年举办培训班达4500至6000期,培训人员13万至17万人次。
以文倡法,培育法制型农民。广西每年财政安排不少于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建设,充分发挥全区110多个共享工程基层网点上信息新、信息广、信息量多等特点,在网站上开辟“法律园地”栏目,制作“知识问答”“以案说法”“常用法律”等网页,向广大农民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法制文化,解答农民朋友的法律疑问,向农民提供法律援助,以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加大了文化下乡中法律知识内容所占比例,并将这一内容融入到全区文化管理目标责任书之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一年来送戏下乡7546场次、观众547.9万多人次,电影下乡7.5万多场、观众2125.6万多人次,送书下乡52.3万多册,发放科普资料近1000万份,含有科技法律内容的影片、书籍和戏剧占八成。
以文传德,塑造道德型农民。全区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紧紧抓住文化活动这一载体,通过农村文艺会演、农民歌手比赛、“三月三”歌节、铜鼓山歌艺术节、彩调节、山歌会、山歌擂台赛等具有导向性、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及“农民读书知识竞赛”“农民读书成果展览”“农民读书成果巡讲”等活动,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唤醒道德良知,弘扬先进文化,大力建设道德型农村,塑造道德型农民。宜州市同德乡由于赌风盛行、社会风气不好,乡党委利用当地群众喜好演唱彩调的习惯,引导农民组建彩调队,结果村民不光演传统戏,还结合禁赌、计生等内容自编自演,不到半年时间,全乡的赌风几乎绝迹。
上一篇: 天下第一关部分墙体坍塌 如何修复已成难题 |
下一篇: 浙江出土距今九千年的石雕人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