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夏天开始,浙江台州9个县(区)131个乡镇街道5107个村的农民、外来工看电影的次数明显增多了,从6月28日至8月15日不到50天里,一共放映了电影700多场,观众达到150万人次,每场观众平均达到两三千人,让农民们开心的还有,现在放映的是比以往要清晰很多的数字电影。这一切都缘于当地采取了国家广电总局研制的“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与传统电影播映方式相比,这种系统中的电影可以通过卫星传输的方式接收,不仅大大提高了时效性,而且放映效果远远好于16mm胶片,画面清晰永不磨损,整体场次价格大大低于胶片放映。因此,非常适宜在广大农村推广。
农村电影放映系统试点变革的背后,是我国农村电影将在整体上进一步加大在科技创新和为“三农”服务上的力度。据8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传出的消息,随着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和“2131”工程、农村集镇影院改造的深入,我国农村电影放映将有望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固定放映和流动放映相结合、覆盖全国乡镇农村的数字电影服务网络体系。
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在会议书面发言中说,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农村电影事业要紧紧围绕服务“三农”,立足实际,面向农民、面向市场,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科技创新力度和体制机制改革力度。王太华指出,加快农村电影事业发展,必须要继续着力改善农村电影基础设施条件,巩固“2131”工程成果;要进一步繁荣农村电影创作生产;要大力推广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积极推进农村电影体制改革。
自1998年国家广电总局和文化部联合提出跨世纪的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即21世纪初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及后来的“西新工程”实施以来,我国农村电影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初步改善,放映能力明显增强,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数明显增加。据统计,全国已有各种形式的农村电影队3.5万个,近5年共放映电影近2000万场,观众达50亿人次,西藏、内蒙古、宁夏等部分地区已率先实现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很多农民说:“电影一进村,我们就像过年一样热闹。”7年来,“2131”工程已经深入人心,受到基层观众的极大欢迎,极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回顾总结了“2131”工程实施的经验。她指出,除了加快科技创新、思路创新,农村电影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关键。她要求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加快推动基层电影公司的转制,从事业转为企业,从单一所有制转为混合所有制,进行公司化和股份制改造;二是要大力鼓励国有、集体、民营、个体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营主体和社会力量办电影。各级主管部门要配套制定政府采购公益场次的供片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农村电影固定或流动放映点的国有民办,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合作,拓展多种发行放映经营模式。
多年来,全国农村电影放映涌现出许多值得推广的经验。如陕西省的“百县万乡百部科教片巡映活动”,浙江余姚“四明山农民电影节”等围绕“三农”开展多种主题放映活动;河北、湖北等地的“影企联姻”模式;河北、山西等地的国有民办和个体放映形式等。来自基层的农村电影工作者在会上交流了经验。
农村电影放映的60个先进组织、111个先进集体和101名先进个人在会上受到表彰。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雷元亮,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及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文化、广电厅局的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
上一篇: 孙家正:文化遗产不能重申报轻保护 |
下一篇: 《为了正义与和平》激情亮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