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2日上午9点,位于北京市郊的汤山假日会议中心,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全体会议准时开幕。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副局长董保华、童明康等领导同时出席,这次会议宣布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增设两个专业鉴定组,同时增加了55名新委员。对于整个中国文物鉴定界来说,这不啻为一个大事件。
新一届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阵容包括9个专业组,共88名委员,对于一度陷入低迷状态的“鉴宝国字号”来说,可谓一场及时雨。新增加的现当代书画组8名委员分别是水天中(油画 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国画 中国美术馆)、朱乃正 (国画油画 中央美术学院)、邵大箴(国画 中央美术学院)、郎绍君(国画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莎娜(工艺美术 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靳尚谊(油画 中央美术学院)、雷振方(书画 荣宝斋)。除了根据市场需要增设了新的鉴定组以外,这一届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还对委员参与市场鉴定行为作出严格的规定,对每一个委员提出了“自律”的要求。透过新的阵容与新的章程,记者以为,最值得关注的是增设了现当代书画组。原本,书画碑帖组在整个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中就是规模最大的一个组,人数多达18人。而此次再另设现当代书画组,且一开始就具备了8名成员的规模,足见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对书画鉴定项目的重视程度。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成是“鉴宝国字号”的一次勇敢尝试,在书画市场尤其是近现代书画市场火爆的今天,很多文博机构已经开始将近现代书画列为馆藏的征集对象,这也就要求国家级鉴定评估机构中要包含这一项服务内容。
1986年3月5日,54位来自全国各个部门的文物鉴定家齐聚首都北京,在国谊宾馆接受了文化部的聘书,这也宣告着文化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正式成立。由此,一个具有权威度和惟一性的国家级鉴定评估机构诞生于华夏大地。
然而,20年的时光里,尽管专家们挥洒汗水,攻克下一座座坚城固垒,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这一路走来,却并非坦途大道。两大问题始终困扰着这一“鉴宝国字号”,越往后走,束缚越大,这也让其曾经握有的巨大优势变得玄妙起来。
首要问题是人才的衔接。由于入选的大多数专家年岁已高,中青年人才几近空白,加之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产生办法主要参考“缺额递补”的原则,替补专家中又鲜有年轻面孔,令该机构日渐步履蹒跚。据不完全统计,除了1990年增补过19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一直没有“新人”加盟,而这期间逝世的老委员多达40人!也就是说,截至2005年7月底,硕果仅存33人。第二个问题是“国字号”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成立于1986年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其实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随着近几年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中的一部分委员不可避免地参与了市场鉴定活动,而经历一些“走眼”、“打眼”事件之后,那些蒙受损失的文物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开始对这一机构提出质疑,坊间不和谐的声音逐年增加。在上述两大问题的冲击下,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创建以来的最大瓶颈。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兴起,鉴定专家成为各家公司争夺的“香饽饽”,僧多粥少的局面促使不少拍卖公司开始培养自己的专业鉴定人才,不少年轻人经过几年的市场锤炼,炼就出一双“火眼金睛”,成为公司征集拍品时的鉴定骨干。与此同时,一部分专业藏家在长期实战经验与书籍资料的双重学习下,眼力毫不逊色,他们在选择艺术品时更多依靠自己的判断。此外,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主导下,各类私营性质的艺术品鉴定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这类鉴定机构的专家大多来自各地文物商店、画廊、古玩店,基本功扎实,长年授课又能巩固理论基础。上述这些专家,于市场经济时代应时而生,正是他们动了“鉴宝国字号”盘中的那块“奶酪”!
在时代的快节奏变化中,任何人、任何机构,都不要怕丢掉了原先那块“奶酪”;只要能紧跟时代步伐,你仍然可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