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达岭长城前蹬独轮车的法国“超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赵永琦 鄂平玲):9月17日,北京八达岭长城,秋阳艳丽,清风拂煦。
苍翠山色映衬下的蜿蜒城墙上,迎风招展的蓝白红三色旗显得格外鲜艳。起伏的马道上,介绍法国文化和风貌的千米长卷五彩缤纷,与色调灰黑的古城砖相映成趣。山脚下的广场上,肩飘披风、脚蹬独轮车的法国小丑在人群中来回穿梭。而画着五彩脸谱、手持新奇乐器的法国民间艺术家还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在这里,中外游客品尝到了美味的法国葡萄酒、奶酪,欣赏着法国服饰和风景图片,甚至还能闻一闻从尼斯空运来的玫瑰花的清香。
这一天,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象征的万里长城,成了展示法国文化的长廊。中法文化年闭幕系列活动之一―――“从香榭丽舍到万里长城”在这里举行。
当晚,中法文化年闭幕系列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颐和园中秋游园晚会”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中国皇家园林被蓝白红三色灯光装饰得格外绚烂。昆明湖上的水幕交相辉映着法国艾菲尔铁塔和中国天坛的彩色图景。中国主人为法国朋友献上了舞狮表演、风筝、面人、剪纸、中国结、宫灯……知春亭上咿咿呀呀、婉转悠扬的昆曲,十七孔桥上空高悬的京剧脸谱,都让法国友人如痴如醉。
■“中欧文化交流史上的创举”
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是当年由中法两国领导人共同倡议并决定的。
2003年10月到2004年7月,在“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三大主题下,中国文化年携文学、艺术、科技、教育、饮食、旅游等诸多领域的400多个项目,源源不断地到达美丽浪漫的法兰西。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近万人的盛装大游行,舞动着北京风情。举世闻名的艾菲尔铁塔第一次映成了“中国红”。
而从2004年秋开始,法国的“以人为本和革新”、法兰西民族的“浪漫与创新”,同样在中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法国文化年的数百场演出、展览、研讨、联欢等活动,在中国20余个省区市以及香港、澳门地区举行。向中国公众展现了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的现代法国形象。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00万法国公众直接参与了中国文化年的活动,而法国文化年更是吸引了300余万的中国公众。
两国的这一文化交流引起了世界主流媒体的浓厚兴趣。据法方称,关于中国文化年的报道已无法以篇数而必须以“千克”来统计。
这种双向的互动交流,被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评价为“中欧文化交流史上的创举”。
■从对方的眼波中发现了自己的美
究竟是什么,让两个遥远的国家发生如此亲密的接触;又究竟是什么,让两个陌生的民族产生了如此亲近的感觉?法国总统希拉克给了人们最好的答案―――文化是沟通人们心灵最好的桥梁。
“我们是把长城作为一个舞台,让中法文化在这里进行一次‘联姻’。”谈起“从香榭丽舍到万里长城”这一活动,总策划伟德先生以一种极其浪漫的方式给予了表述。他说,“中法文化的交流和彼此的吸引,就像男人与女人互相见面时的情感和思想碰撞,就像一见钟情。”
就在这样一种激情的眼波中,中法两国互相发现了自己的美―――中国中央芭蕾舞团在芭蕾的诞生地法国,以一部体现中国特色的现实题材《红色娘子军》,打动了法国观众的心。在此之前,许多法国观众心目中,古典芭蕾只是用来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这一革新获得了法国艺术家的充分肯定。两国艺术家还成功地合作排演了芭蕾舞剧《希尔维亚》、歌剧《霍夫曼的故事》等。
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作为东西方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文化大国,中法两国通过互办文化年活动,不仅使两国人民感受到对方国家文化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向世界表明中法两国以实际行动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加深相互了解,携手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
■打开面向未来的窗口
王凤丽是兰州交通大学法语专业的学生,在这次“从香榭丽舍到万里长城”活动中义务担任翻译。谈到法国,她的眼神里充满着向往:“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学毕业后去法国留学。”
无独有偶,另一名翻译叶莲娜来自法国图兹市。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她,从高中就开始学习汉语,口语非常流利。她告诉记者,她非常喜欢北京,想在这里继续学习,将来留在中国工作。
中法文化交流和友谊延伸的种子,并不仅仅播撒在她们的心里。
同样参加了“从香榭丽舍到万里长城”活动的皮埃尔先生来自法国香水原材料产地格拉斯,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很快,香水市场很大,有很好的商业机会。
“现在很多中国旅行团都会到我的公司去购买香水。”他聘用了两个中国女孩为他打理生意。“这次到中国来,我很想找到合作商,实现自己的香水品牌在中国本土的生产和销售。”他相信他的香水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香飘中国大地。
正如法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郁白所说:“虽然中法文化年活动要结束了,但它为我们打开了面向未来的窗口,我们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将进行更多的交流合作。”
上一篇: 首届好莱坞(中国)电影节开幕 |
下一篇: 中法文化年总结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