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焦点新闻
焦点新闻
165件瑞典藏中国陶瓷亮相故宫午门
发布时间:2005-10-09 10:39 来源: 编辑:hyxd
信息来源: 2005-10-09
    250年前,一艘满载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的瑞典商船“东印度人——哥德堡号”在历经2年半的艰辛航行后,即将到达家乡哥德堡港时却顷刻间被无情的大海吞没并迅速沉入深深的海底。为什么经历狂风恶浪都不倒的“哥德堡号”却沉没在平静的港湾中?它能解读当时活跃的中国外销瓷的历史吗?从9月26日起,在故宫午门城楼展出的“瑞典藏中国陶瓷展”也许能解开你心中的谜团。

    瑞典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瑞典藏中国外销瓷展”既是中瑞两国近年来最盛大的文化交流活动,也是故宫博物院80华诞庆典活动的一部分。在中瑞建交55周年和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之际,9月26日下午,瑞典王国王储维多利亚公主、瑞典工业贸易部部长托马斯·奥斯特斯在中国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的陪同下出席开幕仪式并参观展览。

    “瑞典藏中国陶瓷展”是中瑞双方首度在故宫博物院合作办展,也是继“‘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凡尔赛宫珍品特展”后午门现代化展厅迎来的第二个大型展览。展览共展出181件(套)文物,165件(套)展品为瑞典18世纪沉没的“哥德堡号”商船上打捞上来的瑞典各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外销瓷及相关文物。其中,18件精美瓷器由此次展览的赞助商之一沃尔沃集团无偿捐赠给故宫永久收藏。故宫收藏的18世纪西洋风格瓷器16件也将配合展览与观众见面。

    展览分为4个部分。“千古之谜——哥德堡号沉船”部分通过打捞出水的、精美的中国瓷器,讲述瑞典“哥德堡号”的传奇经历及当年瑞典船员的勇敢精神,展示中国瓷器在西方人心中的地位。明清时期,中国对外瓷器贸易的手法多种多样,有成品瓷、半成品瓷、期货交易、来样加工等,但仍然满足不了欧洲市场对中国瓷器的大量需求。于是,欧洲人开始学习模仿中国的制瓷方法,生产出一种外形相似、但质量稍逊于中国瓷器的“软瓷器”来填补市场上的空缺。“域外生辉——瑞典收藏的中国瓷器”部分生动讲述了那个时期中国瓷器在欧洲的辉煌。中国瓷器的对外输出影响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整个欧洲。同样,欧洲的许多先进科技、文化、艺术也在被中国所接受。自中国陶瓷对外输出开始,它就在开始不断地汲取外来的艺术营养,如带有异域风格的造型和纹饰、用在中国明代瓷器装饰上的进口“苏麻离青”青花钴料等,尤以盛行于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为最。“西风东渐——紫禁城内收藏的西洋风格瓷器”部分展出的今天故宫收藏的珐琅彩瓷器,反映的就是这段“洋为中用”的历史成果。在这样一个中瑞文化交流的展览中,不能忘记一位将科学考古带入中国、开拓中国田野考古学全新道路的瑞典科学家——安特生。第四部分“考古新途——瑞典人安特生与仰韶文化”将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娓娓道来。1914年,安特生来到中国,受聘于中国地质调查所。1921年河南渑池的仰韶文化遗址,就是被安特生带领的地质考察队率先发现的。

    展览采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并为每位观众免费提供自动讲解器,全方位地带给观众全新的参观感受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