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焦点新闻
焦点新闻
中国艺术震撼华盛顿
发布时间:2005-10-12 10:24 来源: 编辑:hyxd
信息来源: 2005-10-12

 

孙家正在美发表精彩演讲

 

 

孟晓驷(左一)在中国壁画捐赠仪式上

 

 

孙家正(右二)和凯瑟(左二)等在中国壁画捐赠仪式上剪彩

 

    10月1日至3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以下简称肯尼迪中心)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如今已经进行了10天有余。9月29日从中国起程赴美报道此次活动开幕情况的中国记者团,也已经于10月9日夜晚回到了北京。几天来,记者在华盛顿波托马克河畔的肯尼迪中心这座声誉显赫的文化艺术殿堂里,亲身感受到了沉浸在精心营造的浓郁中国文化氛围中的美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由衷喜爱和尊敬,以及中国艺术给华盛顿带来的惊喜和震撼。
   

    亚当姆斯女士的微笑
   

    美国政府没有文化部,因此,作为美国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并承担全美最大艺术教育项目的肯尼迪中心,便代表美方承担了与中国文化部联合举办此次中国文化节的任务。肯尼迪中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化艺术机构之一,在国际演艺界和美国主流社会影响很大,其国际艺术委员会由知名国际艺术赞助商组成,董事会主席由美国联邦政府任命,现任美国总统夫人劳拉担任其董事会的名誉主席。负责艺术事务的肯尼迪中心副总裁亚当姆斯女士,在筹备中国文化年活动的4年时间内,10次到过中国。她根据美国观众的口味和艺术需要,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艺术项目中,挑选了几十项质量上乘的艺术项目来美参加中国文化节,其中由我国文化部派出了共计24台节目43场演出和8项视觉艺术展览,另有从我国港澳台地区直接选取的项目若干个。
   

    9月30日下午,离文化节开幕演出的彩排还有几个小时时间,亚当姆斯女士和肯尼迪中心的总裁凯瑟先生先后接受了中国记者团的采访。亚当姆斯女士告诉记者,4年前当她和凯瑟先生谈及希望有一个意义深远的大型艺术节时,他们不约而同地选定了中国。4年来,从最初的研究工作到会见演出机构、艺术家和使馆成员,肯尼迪中心与中国文化部展开了友好的对话,共同发掘中国文化的博大和精深。她选择了兼容当代和传统、古典和现代风格的节目,这些节目既能表现中华文化的博大,又能吸引更多的美国观众。她说,发现的过程是举办这次文化节最激动人心的部分。9月30日当晚,开幕式大型综艺晚会《华彩中国,魅力北京》在肯尼迪中心艾森豪威尔剧场进行彩排,不少当地和从外地赶来的华人四处索求入场券。记者的几位从波士顿和纽约赶来的朋友因为没有票而心急如焚。他们说,已经购买了北京人艺《茶馆》的演出票,还想购买中央芭蕾舞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但是票早已被抢购一空了。中国文化节一票难求的现象,也反映了肯尼迪中心此次商业运做中国文化节项目的成功。记者找到我驻美使馆文化处的朋友,好不容易找到两张晚上彩排的票,华人朋友高兴得连说谢谢。因为中国文化节在美国的举办,旅美华侨真切地分享到了祖国国庆的欢乐。想想看,连彩排演出都是一票难求,1100余个座位座无虚席,正式演出就更不用说了。观看彩排和演出的观众中有很多美国政界、经济界、文艺界的知名人士,男士身着漂亮的黑色晚礼服,女士身穿典雅华贵的长裙,充分显示出他们对中国文化和高雅艺术的尊重。
   

    由京剧、杂技、舞蹈和民乐组成的晚会,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和魅力。最为壮美激越和令人难忘的节目是中国杂技团表演的杂技《十三人顶碗》,一连串的高难度动作令人目不暇接,惊险窒息,博得了美国观众浪潮般,一浪高过一浪的热烈掌声。在观众充满兴奋和喜悦的激情掌声和欢呼声中,坐在记者席前排的亚当姆斯女士欣慰地回过头,冲我们会心一笑。那神情分明在说,肯尼迪中心做出了非常正确的选择!在节目中间的休息时间和节目结束之后,记者看到肯尼迪中心的两个重要人物——凯瑟和亚当姆斯一直在兴奋交谈。中国优秀的艺术表演,给了他们足够骄傲的理由。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中国艺术的魅力,从开幕式彩排演出开始,就震撼了美国观众的心灵。
   

    此次中国文化节的演出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在传统节目中融入了现代元素,在东方古韵中融入了西方文化元素,显示出中国艺术的创新能力和隽永的生命力。
   

    10月2日晚上,在肯尼迪中心音乐厅举办的郎朗与广州交响乐团合作音乐会,充分体现了这种创新性。接受记者采访的美国观众认为,肯尼迪中心成立34年以来,“难得看到如此精彩的演出”。郎朗在演出结束后为排起长龙购买光盘的观众签名的场面,已经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功和自豪。人民日报记者刘华新购买了10张郎朗的CD,郎朗在为他签名的时候兴奋地说:“今晚我演奏的感觉好极了!现在弹奏钢琴协奏曲《黄河》,意义也很不同。”事实上,我和刘华新、蔡万麟等记者在聆听郎朗激情饱满的《黄河》时,感动得几次流下了热泪。两位美国观众激动地对我说,她们很奇怪为什么像《黄河》这么好的作品,在美国却没有流行,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多么出色的音乐呀!简直美不胜收!她们希望听更多的中国优秀音乐,而且,很想立刻就去中国看看。
   

    中国“飞天”永驻美国
   

    为纪念中国文化节,肯尼迪中心特地将艾森豪威尔厅更名为中国厅,中国文化部为该厅赠送了一幅以“飞天”为题材的壁画和一幅以《兰亭集序帖》为内容的磨漆壁画。壁画捐赠仪式9月30日下午在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举行,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副部长孟晓驷、部长助理丁伟、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总裁麦克·凯瑟等出席并剪彩。
   

    尽管中国厅的主色调和风格依然保留了原来的特色,但是由于《神州灵韵》和《兰亭集序帖》两幅壁画的加入,以及取名为《望云观气》的中国地毯的铺垫,这个原名为艾森豪威尔厅的剧场休息厅,顿时充满了浓郁的中国味道。地毯由中央美术学院唐晖副教授设计,体现了古代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意识。正面墙壁上则是由中央美术学院孙景波教授耗费一年时间思考和创作的壁画作品《神州灵韵》和《兰亭集序帖》。厅内的家具是按照中方艺术家要求做的,色调与壁画和谐统一。
   

    剪彩那天,嘉宾们纷纷在壁画前合影留念。当流动的人们渐渐远去时,从中国运来并被安装在厅内的壁画,则永远留在了肯尼迪中心。《神州灵韵》壁画上,画着9个婀娜多姿的飞天神女,各自手持琵琶、长笛、排箫、竖琴等乐器,如若仙国之天使,传播普天同乐世界大同的理想。为了体现历史积淀感,壁画的创作者孙景波教授特地将这幅长6米、高2米的壁画画面,作成一面呈现斑驳之态的土黄色旧壁,而且做成了壁画经过100年漫长岁月之后的模样。9个飞天仙女每个人都眯着双眼,沉浸在自己正在演奏的音乐声中。搞油画的孙景波教授为了完成好这次艺术突破,事前进行了大量敦煌壁画的临摹工作,寻找一种游刃有余的线条和写意意境。其所画飞天以北魏北周飞天的简约风格为基调,并融合进宋朝飞天的风采。《兰亭集序帖》壁画则选择了王羲之临本中相对最好的一个版本放大复制而来。
   

    其实,敦煌飞天的形象既是中国人的梦想,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在丝绸之路上结下的硕果。如今,飞天壁画落户美国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中国厅,成为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友谊与关系发展历史的一个新的见证。
   

    华裔部长赵小兰的心愿
   

    在10月1日的开幕晚宴和开幕式演出活动中,中国人比较熟悉的一些美国高层人士和知名人士纷纷前来助兴。记者在出席活动的嘉宾中,看到了黑格将军、鲍威尔、陈香梅、赵小兰、希尔等熟悉的身影。此后在纽约大都会招待孙家正部长的活动中,颇受尊敬的基辛格先生也欣然前往。这些以前在电视上常见的人物,这次一一精神焕发地出现在中国文化节的开幕活动中,为活动平添了不少光彩。
   

    在等候嘉宾入场的开幕晚宴现场,记者与凤凰卫视驻华盛顿记者、萧军的儿子萧燕碰巧挨在一起,凤凰卫视的老总也来了,这次该台对中国文化节的报道细致而充分。萧燕得知记者想采访赵小兰,便主动提醒记者,赵小兰接受采访时一般只使用英语。担任劳工部长的赵小兰,目前是美国华人中职位最高的现政府官员。一席黑色晚装的赵小兰当晚光彩照人,她亲切随和地带着也是一身黑色晚礼服、特地从纽约赶来的她最小的妹妹赵安吉,一边走,一边与熟人微笑攀谈。当记者“抓住”赵小兰并用英文进行采访时,得知我是北京中国文化报的记者,赵小兰非常高兴地说,啊,你从北京来呀,欢迎欢迎,她马上有些歉意地解释说,因为她是美国政府官员,所以接受采访时使用英语比较合适。她对记者说,她是怀着十分喜悦和激动的心情来参加今天的活动的,对晚上的演出充满期待。她说,这是一个了解中国艺术的机会,她特地把自己在美国出生的小妹妹带来了,让妹妹可以切身感受一下中国文化。她说,可惜由于自己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读中文的书了,但是小时候妈妈给自己读了一些中国的寓言故事,故事的内容她现在都清楚地记得。她说,中国文化节是美国人和中国人共同分享的盛大节日,可以让美国观众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有多么丰富,他们一定会为中国多元、丰富的表演艺术而感到震惊。赵小兰还说,很多有关中国表演艺术的历史和传统的东西美国人都还很不了解的,这次长达一个月的活动将充分展示中国多元、丰富的艺术,有助于美国公众了解中国的表演艺术和中国的文化。她最后强调,今晚是不同寻常的夜晚,真希望美国人能够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
   

    高山流水有知音
   

    10月3日下午,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和外联局局长助理王燕生等来到与肯尼迪中心进行合作的富利尔—沙可乐美术馆参观。该馆藏有1万多件中国艺术品,从书画作品到古玩器物,许多是价值连城的宝物。该馆中国美术部的负责人司美茵女士的讲解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司美茵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中文,有着十几年研究中国艺术品的阅历。她对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了解令人惊叹。由于当天晚上在该馆音乐厅安排了北京民乐团的演出,司美茵特别安排了一堂演出热身课。她在艺术馆的展厅内借助展出的中国古代乐器,向观众详细介绍中国民乐知识。她没有单一介绍中国古代乐器,在介绍古琴时,她声情并茂地讲起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观众们听得兴趣盎然,对中国音乐和文化充满了更大的好奇心。演出期间,中方主持人也穿插了不少关于中国民乐器的介绍,在加上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和古筝《战台风》等作品的完美演示,观众被中国民乐深深折服了。
   

    文化交流有助于培养音乐的知音,也能够培养文化的知音和人与人之间的知音。中国文化节在美国开幕之后,更让人强烈地产生如此的感受。
   

    美国前驻华大使尚慕杰在参加了10月3日上午孙家正在美国国家记者俱乐部的精彩演讲会之后说,美中之间不仅存在商品贸易逆差、文化贸易逆差,而且存在“理解逆差”——中国人了解美国多,美国人了解中国少,这种“逆差”在他当大使时就有人对他这么说,现在这种状况仍然存在。中国文化节有助于消除这种“理解逆差”。中美文化交流也会使两国人民有更多的相互理解,并且寻找到文化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