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雷毅红 葛福军):日前,在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水星台小区居民楼前的空地上,樊城区社区文化艺术节水星台专场演出正在进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演唱会除了辖区单位的部分专业演员,大部分都是社区居民,大家沉醉在音乐声中,其乐融融。
在各社区轮流举办社区文化展演,让社区文化真正走进社区,走到社区居民的家门口,樊城区以社区为平台举办的社区文化艺术节点燃了社区居民参与群众文化的热情。从9月初开始,为期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该区先后在社区举办了28场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展演,直接参与的辖区单位达100多个,参演社区居民1万多人,现场观众近20万人次,成功演绎了一场社区文化的大合唱。
从广场到家门口,社区文化离市民更近了
近年来,为了丰富广大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樊城区每年都要在市区繁华场所或广场举办文化活动,红红火火的广场文化为该区培养了大批社区文化的爱好者。但是,因为受参演对象和场地的局限,现有的广场文化已不能满足广大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文化进社区、进家庭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此基础上,该区在弘扬广场文化的同时,将广场文化向社区延伸,逐渐着手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引导各个社区广泛开展小型分散的文化活动,使以往只有在高雅舞台或大型广场才能欣赏到的文化艺术开始真正走进社区,走到了社区居民的家门口。
如今,在樊城区,广场文化经久不衰,但由广场文化延伸到社区的群众文化形式更是蓬勃兴起。定中门办事处把特色家庭建设纳入社区文化建设内容,不定期举办社区家庭才艺展示大赛,从家庭厨艺、缝纫刺绣到器乐演奏,各种绝活一应俱全,社区居民以文化为平台,切磋技艺、增进友谊;在幸福小区社区,每周都要举办一次社区居民大家唱晚会,参加的人员从80多岁的白发老人到三四岁的顽皮幼童,从京剧《沙家浜》唱到流行歌曲《东风破》,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专业的音响设备,也没有专业的主持人,只要有热情,都可以拿起话筒高歌一曲。就是这种水平的演唱会,现场的观众却总是多达上千人。
从旁观到投入,社区文化的参与面更宽了
“樊城区社区文化之所以红红火火,离不开辖区众多单位的积极参与。从当初的‘冷眼旁观’到现在的‘热情有余’,樊城区稳步推进的文体资源共享基地建设功不可没。”在分析近几年樊城区的社区文化发展之路时,樊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力琴如是说。
据不完全统计,樊城辖区现有中央、省、市企事业单位600多个,有一定规模的文体场地资源100余处,专业和业余团队近60个,文体专业骨干人才达2000多人。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一资源,变辖区单位的文化场所为社区文化场所、变辖区单位的文化骨干队伍为社区文化骨干队伍、变辖区单位的文化活动为社区文化活动,一直是樊城区文化工作者思考的课题。近两年,该区稳步推进的社区文体资源共享基地建设为辖区单位和社区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该区本着“自愿、自管、利用现有资源、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动员辖区有条件的单位推倒围墙,打开大门与所在社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一方面将辖区单位的文体建设纳入全区文体发展规划,定期抽调文体专业人才帮助这些单位开展文体队伍培训,指导开展文化活动。辖区单位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有机融合,促进了辖区单位职工和社区居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文体设施和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从传统到多元,社区文化的内在魅力更大了
以往,提起社区文化,让人很容易想起社区里的一群老人敲着锣鼓、扭着秧歌、舞着彩扇的情景,这些富有民间特色的传统文化确实是樊城区社区文化的一大特色。然而,随着社区文化的日渐繁荣,以传统文化主导社区文化的格局目前也正在逐渐被打破。从参与文化活动的人员身份、活动内容到演出水平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该区举办的每一次文化活动中,都可以看到年轻人的身影,活动内容除了民间传统的文艺表演节目,劲舞、健身操等适合年轻人口味、富有现代气息的节目也开始走进社区。
目前,红红火火的社区文化成为该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道生活大餐。来自樊城区文化部门统计的数字显示,该区已吸收接纳的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业余文化团体集体会员达77个,登记在册的各类业余文体娱乐团队多达51支,固定活动成员8000多人,形成了以社区街道、广场、企业、校园、机关、村组、军营和家庭等10余种不同特征的社区群众文化类型,这些业余团队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在全区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示范导向作用。
上一篇: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受关注 |
下一篇: 江西各地政府买单 让农民看演出电影参与文体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