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焦点新闻
焦点新闻
弘扬时代精神 河南戏曲面向广大群众打造艺术精品
发布时间:2005-12-20 11:12 来源: 编辑:汪淼
信息来源: 2005-12-20

    中国文化市场网:近几年来,河南省文化厅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全国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河南省的文艺创作。《香魂女》、《村官李天成》、《程婴救孤》、《惊蛰》等剧目在全国各类赛事上频频荣获各种奖项,尤其是《程婴救孤》,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不仅捧回了河南省从未拿到过的文华大奖,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单项奖位居全国第一。《村官李天成》受文化部的邀请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引起了巨大轰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此外,一些很有艺术追求的剧目如新版《白蛇传》、《红菊》、《常香玉》等也频频在京城舞台亮相,受到广大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这些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南文化现象”。

    河南省在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和生产上一直恪守剧目创作的“三并举”方针,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和传统戏剧目并驾齐驱,在宏观上促进了艺术创作的多样化。其次是树立精品意识,对看准的题材常抓不懈,反复论证,反复修改。三是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通过机制创新激发艺术生产活力。

    以河南省豫剧三团为例,作为全国专演现代戏的红旗剧团之一,曾经以《朝阳沟》名动全国,成为全国戏曲界的一面旗帜。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团的领导和演职员们继承和发扬了三团的传统,以艺术的形式反映当代生活为己任,紧紧盯住日新月异的农村,力图以时代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艺术去表现当代农村中“人”的变化。2000年,他们演出了重在表现在经济发展、时代进步的当代,农村妇女再次觉醒的现代豫剧《香魂女》,在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了艺术节大奖;2002年,三团又将以农村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李连成为原型创作的现代戏《村官李天成》搬上了舞台。该剧在几年中数易其稿,精心打造,在艺术上日臻完美。该剧由于运用了精妙的艺术手段,成功塑造了一个当代优秀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而被誉为完全体现了“三个代表”精神的“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紧密融为一体的精品佳作”。

    同样,河南省豫剧二团在用“精品意识”创作剧目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在认真研究了戏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后明确认识到,河南戏曲必须克服长久以来制约自身发展的两大因素,即精品意识薄弱和城市演出市场的萎缩。一定要把创作纳入到出人、出戏、出效益的健康轨道上,用精品意识指导艺术生产,在演出中锤炼精品,以精品进一步带动演出市场,才能够真正进入市场,占领市场,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为此,他们演出的《程婴救孤》在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上获奖之后,又十易其稿,不断进行修改加工,最终在2004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一飞冲天”,获得文华大奖。随后又获得了“第四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民间戏剧大赛”金奖。在最近揭晓的2004—2005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又名列榜首。几年来,《程婴救孤》已经在北京、上海、浙江、湖南、山西及河南各地演出400多场,实现了创作占领市场,获奖打造品牌的目标。

    河南省豫剧一团前身是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创办的香玉剧社,几年来该团在对常派代表剧目及其他豫剧优秀传统剧目不断加工提高、精益求精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演出剧目,针对河南拥有大量现代戏观众的实际,把传统剧目与创作演出现代戏作为剧团发展的两翼。他们经过多次论证,运用市场运作,努力创作精品,同时推出了两台大型现代戏《红菊》、《常香玉》。这两部作品力求在艺术观念和艺术手段上都有新建树,不仅整体舞台呈现大气恢弘,而且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展现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两部作品上演后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同时也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好评。

    河南省京剧院是河南省唯一一个专业京剧表演团体,曾经以《传枪》、《冯玉祥政变记》广有影响。近几年来,他们针对河南京剧观众较少的实际,与我国一些京剧名家联合演出,不仅锻炼了队伍,而且通过与名家的合作在艺术上不断有新的提高。今年,他们排演的现代京剧《少年杨靖宇》应邀参加了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优秀剧目进京展演活动,并即将参加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评比活动。

    河南省越调剧团是越调艺术大师申凤梅生前所在的剧团,最近几年,他们先后创作演出了《立民书记》、《尽瘁祁山》、《远山春雨》等一系列大型剧目,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目前,“精品意识”观念不仅在河南的省直院团成为一种共识,而且在市级剧团的创作中也成为一种追求。河南南阳市曲剧团演出的现代戏《惊蛰》是一部主题寓意深刻,在继承河南曲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剧目,艺术上达到了河南曲剧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了文华新剧目奖,实现了河南曲剧的历史性突破。鹤壁市豫剧团创作演出的《七品知县卖红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观众。该剧于2004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2004年8月获得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日益重视艺术院团建设,郑州、商丘、洛阳不仅先后成立了豫剧院,而且当地政府都明确他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面向广大群众生产艺术精品。

    在不断创作精品剧目的同时,河南省文化厅还十分重视关注社会热点剧目的生产创作,如河南省曲剧团,是河南曲剧唯一的省级专业表演团体,在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和编演现代戏方面卓有成效,他们排演的《陈三两》、《风雪配》、《掩护》、《赶脚》、《游乡》等剧目在全国都享有一定声誉。上世纪90年代创作演出的《五福临门》不仅多次获得国家奖励,更是这一时期少见的演出超千场的剧目之一。 2003年,由他们演出的《婚姻大事》被文化部选为向全国基层单位推荐的12部优秀剧目之一。2005年,他们排演了全国第一部正面描写人类与艾滋病抗争、呼唤人类关爱的现代戏《飘扬的红丝带》,获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同时该剧也得到了许多卫生界专家及相关国际机构的赞许。今年10月14日,《飘》剧参加了由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主办的“红丝带万里飘”——预防艾滋病全国巡演活动,在河南省尉氏、上蔡等地巡回演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11月7日,《飘》剧又为在郑州召开的“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经验交流会议”的500余名代表做专场演出,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扬。受河南省艾防办的委托,《飘扬的红丝带》正在开展“红丝带进校园”活动,为高校师生做巡回演出。

    经过几年的努力,河南的戏曲艺术已经向着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可以预见,河南省的戏曲艺术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戏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定会取得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