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焦点新闻
焦点新闻
国办画院:创作才是立足之本
发布时间:2005-12-20 11:37 来源: 编辑:汪淼
信息来源: 2005-12-20

    中国文化报(严长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级画院目前有300多家,其中省级画院有30多家。这些大大小小的画院有的隶属于宣传部门,有的归口文化系统,还有的是各级政协下设,长期以来处于一个十分松散的状态。12月13日在河南郑州开幕的“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上,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明确指出,不论是何种形式、体制,业务指导非文化部莫属。他的讲话无异于给了参加该展的30多家全国各级画院头头们一针强心剂,而在随后召开的“全国画院创作工作座谈会”上,他们各抒己见,建言献策,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画院之路逐渐清晰可辨——

 

    “3年前全国画院双年展研讨会上笼罩着一片危机,大家对于画院是否会继续存在忧心忡忡。”山西画院院长王学辉对此印象很深。如今,这种忧虑暂时是没有了。随着上海中国画院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之一,其摸索的“课题制”等相继取得了社会和市场的双效应,画院的公益性质也逐渐明确。“所谓公益性事业单位,也就是纳税人出钱,由政府设立的一种专业美术创作机构,该如何在当代美术创作中发挥应用的作用呢?”当生存危机得到缓解,画院的创作成为愈来愈紧迫的问题。

 

    画院创作:繁荣与浮躁并存

    

    “现在许多画院画家跟着活动跑,但这些展览无非小品凑数、名家充场,毫无学术可言,学术机构沦为商人的帮凶。若画院放弃学术,流于民间团体的做法,它的存在就有问题。”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助理张江舟一语直指画院积弊。

 

    随着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全国画院的活力普遍增强。各地画院纷纷出台规章制度,并通过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相应的经济杠杆手段以及相配套的管理办法,改变了多年的积习和疲软的状态,激发了活力。改革直接触动了创作,从三届全国画院双年展上可以看出,一批功底扎实、形式感强、能生动反映现实的美术精品脱颖而出。

 

    但即使是画院展览依然摆脱不了很多展览的“通病”。以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为例,“‘和谐之境’的主题,体现了展览组织者和参展艺术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意识”,浙江画院副院长张伟民说:“但精心制作的作品多、感动人的作品少,尺幅很大、有内涵的不多,在深度、广度、高度方面有差距,多流于生活的表象而欠缺人文精神。”

 

    中国画研究院院长龙瑞指出,当代画院的中国画创作,繁荣中显得庞杂,发展中有点浮躁。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学术氛围不浓,责任使命意识淡薄,缺乏大文化思考,对民族传统认识不足和价值观混乱。中国画的创作并非简单的技法表现,而是一种文化品格的彰显、文化素养的流露。画院体制内的画家不同于自由职业画家,其创作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但一些画院画家缺乏文化思考,对于现实生活存在隔膜,对于普通百姓情感疏远,缺乏人文关怀,因而其作品缺乏感染力。同时,虽然今天的国画家们对传统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不少画家还停留在浅层模仿阶段;有的画院画家、学者虽然自觉地开展了学理研究,但因割裂了传统精神的完整性或庸俗化理解“传统”与“创新”,最终对创作实践起不了推动作用;因为自身的文化含量不够从而对文化传统形成误解、曲解也大有人在。凡此种种,造成繁荣与浮躁并存,活跃与浅薄共生。

 

    加强学术建设是关键

 

    “画院如果忽略了学术的探讨与交流,最终只能是把画院办成画店,画家变成画匠。”广东画院院长刘斯奋、中国艺术院美术创作院常务副院长满维起等表达了相同的看法,抓创作的关键是加强学术建设。

 

    陕西国画院院长罗宁提出,国办画院艺术创作应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出力作和大作、坚持当代院体画为主体。甘肃画院院长康金成还提出,要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自主开发和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作品融时代性和地域性为一体,力求体现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艺术个性,这是从整体上区别于美术院校和民间社团美术创作的一大亮点和优势。

 

    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阎振铎则提出了理论建设的问题。他认为,理论建设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画院整个艺术创作中的重要部分。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和引进一批专业人才,对画院系统艺术创作的现状,对画院的创作与当代文化建设的关系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和具体的创作课题,通过画家的创作进行解答。

 

    作为国家级的中国画创作研究机构,中国画研究院在此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通过强化课题机制带动创作与理论研究,同时,开展有明确导向性的学术活动包括组织展览、学术研讨和写生等,引导中国画创作、研究向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文化部为促进画院创作积极行动

 

    关注画院展的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两年一届的全国画院双年展今年起称谓变为“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与此同时,全国画院双年展第一次升格为文化部主办,并变成三年展纳入中国艺术节。下一届展览将亮相于2007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这是文化部重视和加强美术工作,发掘画院、画家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据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刘中军介绍,虽然文化行政部门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型,但文化部下决心通过一些行动,使得画院系统凝聚起一股力量,为繁荣中国美术事业作出贡献。具体做法有三:一是打造画院系统的品牌展览,推动画院创作。全国画院双年展自今年始变成三年展、由艺术司主办升为文化部主办。这个展览将成为展示全国画院的平台。二是将该展览纳入中国艺术节。跻身于文化部主办的最大的综合艺术节,展览不仅增加了艺术节的含金量,而且也提升了画院展的地位、解决了长期困扰的经费问题。三是通过组织活动,促进行业联合。在展览间的三年中,自发地、有组织地举办一些交流、采风活动包括主题展、交流展等,整合画院资源。

    

    诚如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安远远所言,各画院在画院使命、文化立场和精神追求上都是一致的。国办画院作为一级创作研究机构,责任大、任务重,这既是压力也有机遇。优秀作品和人才的涌现是画院成为美术创作主力军的标志,也是画院创作导向起积极作用的重要方面,画院树立公信力、凝聚力关键在此。

 

    随着我国国力的日益增强,国家对美术的投入也日益加大,“20世纪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基金”“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的实施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画院的明天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