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焦点新闻
焦点新闻
生活美学 技术美学 社会美学 超设计 2006第六届上海双年展破题
发布时间:2005-12-20 11:51 来源: 编辑:汪淼
信息来源: 2005-12-20

    中国文化报(朱虹子):12月12日,2006上海双年展召开第一次新闻通气会,向媒体发布了本届双年展的主题:超设计。上海双年展艺术总监马博敏说,超设计这一主题延续了上海双年展以上海城市为母体,坚持立足本土经验,面向全球境遇的文化姿态,以及坚持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构想。上海美术馆馆长李磊介绍了本届双年展最年轻、新锐的国际策展团队——6位著名的策展人,其成员包括张晴(中国)、黄笃(中国)、林书民(美国)、李圆一(韩国)、迦弗兰科·马拉涅罗(Gianfranco Maraniello,意大利),以及乔纳森·沃特肯斯(Jonathan Watkins,英国),助理策展人肖小兰。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详细介绍了本届上海双年展的策划思路、主题说明、展览构架。

    许江说,上海双年展作为中国最有代表性、在东方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双年展,已办了五届,已确定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策划思路。从第一届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经过第二届“融合与拓展”,第三届“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第四届“都市营造”,再到第五届的“影像生存”,上海双年展始终以上海城市为母体,依托上海独特的城市历史和文化记忆,来思考当代都市文化建设中的诸种问题,充分调动中国文化资源和技术媒体发展的最新成果,以鲜活的视觉艺术方式在全球境遇和本土资源之间、人文关怀和大众时尚之间、都市视觉建构和城市内涵发掘之间,建立起一座交往互动和展示的桥梁。

    谈到本届超设计这一主题,许江说,设计无处不在,设计不可或缺,设计这一最贴近日常生活的创造形式将我们引向生活美学、技术美学和社会美学的思考。设计在不断地自我超越,“超设计”既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这个时代的推动者。“超设计”反映了我们时代共同的美学目标,艺术家希望探讨的是一种以“设计作为材料”进行观念创作的艺术。在此,设计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创造出一种功能性对象,更重要的是,它还贯穿着美学意志,包含着艺术价值和社会理想;设计不仅仅是创造出一个作品,它还指向一系列生活方式、社会理想和历史计划。在这个意义上,设计走向了“超设计”。第六届上海双年展将以立足本土经验,面向全球境域的文化姿态,坚持合而不同的多元文化构想,以“超设计”(HyperDesign)为主题概念,旨在针对“设计”这一当代视觉文化和消费产业中极为鲜活的重要元素,探索“设计”现象背后复杂、交错的社会牵连和文化内蕴。进而从美学形式、生活方式与社会历史模式三个层面,思考和揭示设计的涵义。超越设计表象,打破设计与艺术之间的藩篱,建构“设计”的人文视野,推动设计——这一创意文化的推广和提升。

    在展览构架上,“超设计”由3个分主题组成:“设计与想象”、“日常生活实践”与“未来构建历史”。

    如今,上海的创意产业正发展得如火如荼,以“超设计”为题的第六届上海双年展应运而生,能为这一基于设计的新兴产业带来更宽广的国际、当代视野,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供充实而深入的文化研究与视觉展示的参考性框架。本届上海国际双年展“超设计”将于2006年9月5日至11月5日在上海美术馆举行。届时还将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开发一系列分展馆,围绕着“超设计”这一主题,发掘上海城市的设计基因,更深地契入城市母体,开发双年展系列活动,增强双年展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