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见证了一个中国文化史上值得记载的时刻:200多年秘藏深阁、国家级重点文物、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文津阁本《四库全书》部分原书“走出深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对外展示。与其一同展示的是由商务印书馆历时4年影印出版的文津阁本《四库全书》。
据悉,这是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原书自1915年入藏国家图书馆后,第一次也将极可能是最后一次在国家图书馆以外的地方展出。此前作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文津阁本《四库全书》一直在恒温恒湿的善本特藏部珍藏,并不对外流通,此后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将会被“请”进新近专建的地下专存书房,永久性地保存起来,不再对外展示和流通。
1917年即动议影印,但多次失之交臂,商务印书馆近百年终圆梦。
近代以来,商务印书馆一直致力于印行《四库全书》,视保存和传播这一旷世文化大典为己任。1917年,商务先贤张元济先生就开始动议影印《四库全书》。自此至新中国成立前,商务印书馆曾4次擘画,但由于诸多原因均与国宝失之交臂。张元济先生因此生发出这样的感慨:“《四库》事层层难关,真如唐三藏之取经……”
20世纪80年代起,国家图书馆组织专家学者,费十余年之力,对版本进行校勘。根据文物保护的需要,在国图第二期建设工程中,《四库全书》将迁入新址永久珍存。2002年夏,在有关社会人士的筹划倡议下,提请国家图书馆允许印行文津阁《四库全书》并由商务印书馆承担出版,国家图书馆和商务印书馆欣然接受。
如今,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终于面世,圆了几代人的梦想。
多版本、多主题、多样式、按需印刷数字技术催生典籍再现。
商务印书馆此次影印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全部采用精密数码照相制版,这在国内大型出版项目中尚属首次。在任继愈、宋木文等著名学者、出版家的领导下,出版工作委员会经过艰难的努力,摸索出了一套全新的数字印刷和按需出版之路。与历次《四库全书》的出版工作相比,耗时最短,版本样式也最多,呈现多版本、多主题、多样式,并完全实现了按需印刷。
据记载,清朝时,《四库全书》按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抄写33万字、5年限抄180万字的速度,先后选拔了3826人担任抄写工作。而商务版《四库全书》的影印经历了拍照、编辑制版、印刷3个环节的工序,其中,拍摄工作历时2年,一共拍了约320万页;使用了当下最先进的数码照相技术,先后用了16架相机,由于使用频率太高,共有10架相机报损;同时刻制数据光盘数万张。
据悉,目前商务版《四库全书》已订出去100余套。商务印书馆将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开发出不同系列、不同规模的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的副产品,以便更广泛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链接
《四库全书》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图书集成,编纂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全套书分经、史、子、集4部,按学科分44类编排。共收录图书350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荟萃清乾隆中期以前的历代主要典籍,涵盖了古代中国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
全书共抄成7部,分藏于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圣因寺文澜阁。在其后的200多年中,历经战乱,屡遭厄运。文津阁《四库全书》1915年入藏国家图书馆,与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并称四大镇馆之宝。
(来源:人民日报/记者施芳)
上一篇: 回顾2005:关于文化的十大关键词 |
下一篇: 甘肃大地湾遗址有望“重整旗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