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民歌、船工号子、川剧、曲艺、锣鼓声,观众的掌声、叫好声……响彻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不绝于耳。9月1日晚,中央民族乐团和重庆民族乐团联袂演出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山水重庆》在京震撼首演。本场音乐会是继《和平颂》《大地悲歌》后,中央民族乐团精准帮扶重庆民族乐团的又一重大成果,亦是“2017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展演剧目之一。
倾情演绎 诠释重庆多彩生活
《山水重庆》总体上以民族管弦乐为主体,囊括了八首独立完整的音乐作品,透过独特的音乐视角诠释出了现代重庆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为重庆的山、江、人和事来勾画出一张极富巴渝特点的“音乐素描”。
当晚演出以恢宏、激荡的合唱与民族管弦乐《川江赞》开场,画面般地展现出川江的壮观景象和重庆人民坚忍不拔的精神。民族管弦乐《乡恋》、川剧弹戏《扶摇高飞》、民族管弦乐《巴渝风》、男声领唱及小合唱《巴河号子》、民族管弦乐《春之遐想》、古筝与乐队《三江风情》等曲目依次上演。恢弘激荡的乐章,勾勒出壮阔雄奇的千里峡江;明亮激越的号子,喊出英雄之城重庆人民的坚韧意志。100余位演奏家及80人合唱团的豪华阵容,高超的技艺、默契的配合、激情的演绎,引燃全场观众的热情。最后,音乐会在合唱与民族管弦乐《山城颂》的细腻动情、恢宏磅礴中落下帷幕,现场气氛沸腾至顶点。
深入基层 量身定制特色剧目
《山水重庆》在民族管弦乐、声乐演唱、民间乐艺等形式上均进行了综合性的统筹,在创作和编排上紧紧把握重庆地方文化的精髓。作品通过汲取巴山蜀水的内在养分,对重庆人民耳熟能详的曲种曲牌、戏剧唱段、民歌曲调等音乐元素进行深入挖掘提炼,以音乐会的形式全新展示了巴渝山水和重庆人民豪迈热情的精神面貌。比如《巴风渝韵》采用了著名民歌《黄杨扁担》的曲调,但是经过作曲家的加工之后,成为一首既诙谐幽默、又大气开朗的作品;再比如《巴河号子》,它以原生态唱法与民族唱法有机结合伴奏的方式,采用5个贝斯、4个大鼓、钹、镲等,形成全新的听觉效果;川剧《扶摇高飞》、古筝与乐队《武陵恋曲》等,都充满了原汁原味的地域风情。
为了创作出更接地气的作品,让人们全面了解重庆音乐文化的魅力,领略到民族管弦乐震撼的艺术表现力,作为本场音乐会的作曲,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国家一级作曲、著名作曲家赵东升曾多次赴重庆采风,寻找重庆地方特色的音乐元素。赵东升表示,采风过程中,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彭水的耍锣鼓,这是贯穿几代人的民族文化,意义深远。于是他将其融入作曲中,音乐会上也邀请到彭水的四位民间艺人上台表演打击乐彭水耍锣鼓,让音乐更具新鲜感。
指导交流 促帮扶效果最大化
除了委约作曲家量身定制特色剧目以外,乐团专门委派艺术家到重庆民族乐团进行艺术指导。在演奏技术方面,从分声部指导、一带一指导到同台排练演出等,对于提高重庆民族乐团的业务水平和整体实力大有裨益。与此同时,在院团管理方面,还进行办团理念、市场开发经验、内部管理制度等的交流,用作品来推动演出,用演出来吸引、锻炼人才,用人才来推动创作、盘活市场,形成市场、人才、作品相互带动的良性发展机制,转变了重庆民族乐团的思想观念,增加了自信。
不忘初心 积极推动民乐发展
近年来,中央民族乐团先后在全国各地帮扶了二十多个地方民族艺术院团。作为国家艺术院团,中央民族乐团充分发挥其导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作用,积极用国家艺术资源去扶持和促进地方民族音乐的发展,并将帮扶作为乐团的常态化工作。
乐团将始终贯彻全国文化扶贫座谈会会议精神,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积极开展文化扶贫工作,与地方艺术院团同发展共进步,为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贡献力量,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音乐作品。(来源:中央民族乐团)
上一篇: 中央民族乐团《玄奘西行》在成都上演 |
下一篇: 世界首部大型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在京首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