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制定描绘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蓝图,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强调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以“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撑和文化条件。第一,建设和谐文化,可以进一步明确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巩固和加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第二,建设和谐文化,可以进一步完善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不断实现。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可以有效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形成和谐和睦的社会秩序 三
如何建设和谐文化?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首先,建设和谐文化,要在全社会更加牢固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第二,建设和谐文化,要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紧密联系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第三,建设和谐文化,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出符合和谐要求、倡导和谐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同心协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