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其中,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尤为突出。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整理、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加强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 儒家廉政思想的内涵丰富,突出表现在“三为”方面: (一)为政以德的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历代儒家人士,从“政者,正也”的立论高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为人、为官、为政的原则和规范,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儒家廉政思想。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后世的孟子、荀子、朱熹等儒家代表在此基础上也都分别作出过阐述。简而言之,主要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丰富。基本上涵盖廉政、勤政、正义、忠诚、诚信、爱民、慎友等各个方面。二是深刻。提出了慎欲、慎言、慎友、节俭、明察等理念。三是寓意深远。认为“正”不仅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方法。“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四是多角度阐释。在廉政方面要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行己有耻”,即人不要做出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又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表达了不廉即为耻和知耻即为义的思想。 (二)为德以廉的思想。儒家思想认为,官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廉政。廉洁是从政者必备的基本道德。即,“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指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品格才算“廉”。孔子不仅要求从政者清廉,更要“俭近仁”、“贫而无怨难”、“修己以安百姓”,做到既廉又俭、虽贫而无怨。这是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双重要求。他强调“欲而不贪”,主张“君子有三戒”,不能贪得无厌。 (三)廉政为民的思想。儒家廉政思想认为,廉政的最高境界是要“爱民”、“仁民”,主张对人民薄敛赋、厚施予、重教化。孟子提出了要“仁民”,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政者不仅要自身廉洁,还要关心老百姓疾苦,为民兴利。荀子提出“富国裕民”的治国思想,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二、儒家廉政思想的参考意义 儒家廉政思想是廉政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借鉴儒家廉政思想很有必要。我们应找准儒家廉政思想与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结合点,根据不同时期和形势的变化发展,在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上下工夫,让传统的廉政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果实。 立足借鉴抓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既是儒家廉政思想发扬光大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要创新思维、创新载体、创新内容,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儒家廉政思想,用创新的理念去研究儒家廉政思想,用丰富的载体去展示儒家廉政思想。 坚持个性呈特色。借鉴儒家廉政思想,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概而言之就是用文化的手段开展廉政建设,在廉政建设中蕴含文化品位,彰显儒家廉政思想的独特魅力。而只有做到富有特色,才能彰显魅力,使人喜闻乐见、易被接受,才能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建设润物无声的作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规定动作”求规范,“自选动作”创特色,突出“警”字进机关,突出“情”字进社区,突出“寓”字进校园,突出“实”字进农村,突出“活”字进企业,突出“助”字进家庭,深入开展廉政文化活动。 雅俗共赏入人心。把儒家廉政思想交付给普通大众,是焕发其生机和活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一手抓高雅廉政文化建设,以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生活情操为核心,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一手抓通俗廉政文化建设,有针对性地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廉政文化产品,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渗透力、有效性。( 中国廉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