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当前学风中“坐拥书城却久愚难医”的突出问题?西汉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论述的是治学之道,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医愚是指功效,善读是指方法,善读可医愚,是指方法与功效的内在统一。无论是医治庸政腐败之愚,还是“本领恐慌”之愚,惟有方法科学,对症下药,才能学到愚除。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七次全会讲话中,把“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列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之首加以强调,这对于改进全党的学习,树立科学的学习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善读重在勤奋。学习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必须遵循科学的思想方法。既要有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苦勤”,更要有亲思身践的“善勤”。要勤于思考。学由思进,读由思成。接续着前人的思考,延伸着先人的智慧,就能承接千载,纵横万里,窥天地之妙,得万物之灵。当然,选准良书也有助于引发思考。书有善恶之别,并非“开卷”都“有益”。英国一位作家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一文典籍,镂之金石,垂之久远,情辞并茂,能读到和谐智慧、平治天下、救助苦难。要勤于实践。不仅要读好有字之书,更要读好社会实践“无字书”。清代思想家廖燕最早提出学习无字书的思想:“无字书者,天地万物是也。”党员干部勤于实践,就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足践、耳闻、目睹中察民情、集民智,既能清醒为政得失,科学决策,又能见微知著,获得真知灼见。善读重在致用。
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的体现。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检验学习的试金石。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学以致用史。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学习10年铸就《资本论》,预言了人类的历史走向。毛泽东读书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解决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问题。领导干部学以致用,要用以治国,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要用以亲民。通过学习,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哲理,强化公仆意识,为改善民生而鞠躬尽瘁。要用以立德。德是立身之本、为政之要。非学无以立德。通过博览群书,广取修德之道,净化灵魂,清廉勤政。要用以强智。智乃强国之基。大智非学不成。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洞察规律、驾驭全局、应对不测的能力。善读重在创新。学习的本质是开辟人类新的认识领域,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我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所在。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终极真理,学习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如果一味因袭前人,墨守成规,那学习就失去了生命力。1959年,毛泽东回答王任重关于怎样才算学好马列的问题时说:学习马列,结果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中,既要不丢“老祖宗”,又要开辟“新境界”。 “为学之道,莫先于善读”。把“善读”这项决定党和国家未来走向和精神气质的“铸魂”工程筑牢一些,就能永立“医愚”的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