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历史空前的损失和灾难,影响极其广泛、后果极其严重、救援极其困难、损失极其惨重,使我省文化系统生命财产遭受重大灾难,设施设备受到重大破坏,文化遗产遭受重大损毁,文化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困难。灾情发生后,全省文化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文化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迅速开展紧急抗震救灾工作,始终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维绥部长代表文化部党组率工作组不辞辛劳、冒着余震的危险,深入都江堰、绵阳、江油、绵竹等地视察灾情,慰问基层文化工作者,给予了我们巨大鼓舞。我代表文化厅党组和灾区文化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对维绥部长一行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文化部党组和部机关同志们的亲切关怀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全国各兄弟省市文化系统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全省文化系统受灾情况汶川大地震使我省21个市州中的19个市(州)、150个县(市、区)3328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800亿元。其中重灾区10万平方公里,大多数是文化资源富集、文化生态脆弱、文化基础薄弱、交通极其不便、经济发展滞后的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涉及到阿坝、绵阳、德阳、成都、广元、雅安6个市、州,重灾市、县有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旌阳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中江县、罗江县、江油市、三台县、安县、梓潼县、盐亭县、平武县、北川县、涪城区、游仙区、青川县、雨城区、名山县、荥经县、汉源县、石棉县、天全县、芦山县、宝兴县、马尔康县、金川县、小金县、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壤塘县、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黑水县等40个,乡镇达1061个。其中都江堰市、彭州市、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安县、平武县、北川县、青川县、汶川县、理县、茂县、黑水县等13个市、县受灾特别严重。大地震给我省灾区文化建设带来灾难性后果,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带来极大困难。 1、人员伤亡情况截止5月23日,全省文化系统因灾死亡11人,失踪25人,受伤50人,其中重伤8人。人员伤亡已导致部分文化单位运转瘫痪。如北川县文化馆5名工作人员中就有4人失踪,仅1人幸存。 2、基础设施损毁情况我省受灾地区的文化局、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等基础设施均受到严重损毁。其中,有4个县文化局行政大楼、5个县文化馆、4个县图书馆、4个影剧院(剧场)、24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整体垮塌,共计7.8万平方米。如北川、汶川、青川、茂县等县的文化设施在地震中全部夷为平地。有4个县文化局、34个县文化馆、29个县图书馆、23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2个影剧院(剧场)、1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遭到损毁,成为危房,共计10.7万平方米。如绵竹、什邡、安县、平武、江油、汉源等县(市)的文化设施绝大部分成为危房。有32个县文化局、32个县文化馆、25个县图书馆、38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72个影剧院(剧场)、29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共计16.9万平方米。损毁设备11565台(件、套)、图书67万余册。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达13.3亿元。 3、文化遗产受灾情况地震灾害给我省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坏,损失不可估量。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受损严重,二王庙在地震中毁于一旦,伏龙观屋脊坍塌、千年“鱼嘴”震裂,上清宫、天师洞结构受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藏羌碉楼多处垮塌,桃坪、萝卜寨等羌寨多处损毁。68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4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严重破坏,三星堆、自贡恐龙博物馆、德阳文庙、武侯祠、杜甫草堂、王建墓、石塔寺石塔、三苏祠、安丙家族墓地、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陈毅故居、陈子昂读书台、圣德寺塔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墙体开裂、房柱错位、彩绘脱落和垮塌现象普遍。许多博物馆、文管所的馆藏文物受损严重,共计损毁文物1839件,其中珍贵文物151件。全省20个博物馆、文管所损毁垮塌。文物系统经济损失632.27亿元。 4、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受灾情况全省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受到地震灾害的严重影响。建川博物馆聚落、九寨沟演艺群、自贡彩灯文化产业园、成都锦里、三星堆文化产业园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灵岩山文化旅游园区、昭化古城三国文化产业园区等150余家重点文化产业单位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绵竹年画村、什邡惊奇欢乐谷等完全损毁。有11000余个文化经营场所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因灾大面积停业的有13个县,经营场所达到1734家。有27个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590家经营场所不能正常营业。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因灾经济损失达到89.62亿元。 5、灾区文化系统干部职工受灾情况我省文化行业受灾人数约8300余人2700户,其中处于重灾区的受灾人数为4600余人1400余户,损毁职工住房56幢近8.7万平方米,汶川、北川、都江堰、绵竹、什邡、青川、彭州、茂县、平武、安县、江油、剑阁、理县等地的大部分文化工作者无家可归,只能依靠救助生活。为了防止灾后疫情,目前,北川县已全面封锁;青川县城面临山体滑坡、县城地陷,那里的文化工作者将随县城人口全面转移。
二、抗震救灾的具体措施 1、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厅党组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迅即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全面启动应急预案,积极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激励全省文化战线坚定信心、鼓足勇气、保持镇定,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关注灾情、关心灾区、关爱灾民,奋力夺取抗震救灾工作的最后胜利。 2、深入灾区,了解灾情,慰问灾民灾情发生后,党组庚即召开扩大会议,进行紧急动员,安排部署全省文化系统灾情统计和抗灾自救工作,做到大灾面前,处室任务清楚,人人责任明确。党组成员带领工作组深入都江堰、绵阳、绵竹、什邡等重灾区的基层文化单位,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的基层文化干部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重点对地震灾区文化公益性设施和文化遗产受损情况进行现场勘察、统计,做到了解灾情务实,查灾核灾准确。初步统计情况已上报省委省政府并综合上报国务院。 3、广泛动员,组织捐助,奉献爱心为支援和帮助地震灾区人民群众度过难关,重建家园,5月16日上午,举行了厅直系统抗震救灾捐赠活动。厅党组全体成员,厅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厅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厅直文化单位党政领导及职工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捐赠活动。5月15日,省川剧院还和西部汽车城共同举办了赈灾义演。两次捐款共120余万元。 4、发挥优势,创作精品,鼓舞士气调动全省文化艺术创作资源,调集全省艺术创作骨干,深入抗震救灾实际,抓紧创作一批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优秀作品。做好文艺小分队组建工作,随时准备深入灾区慰问演出。为了表达全省人民面对灾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四川交响乐团赴京在“中国交响乐之春音乐季”上专门奉献了一场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音乐会。 5、整合资源,畅通信息,制定规划加强抗震救灾信息通报工作,整合信息资源,确保信息畅通,着手制定全省灾区文化遗产和公共文化设施修复和重建工作的整体规划。收集抗震救灾文字和音像资料,及时发现、大力宣传全省文化系统抗震救灾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在大灾中文化系统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其中包括殉职在文化工作会现场的江油市李盛银副市长,有在废墟瓦砾中生存75个小时获救的北川县图书馆李春馆长以及都江堰文物局优秀团队、北川县文化局优秀团体等。
三、需要文化部协调解决的几个问题汶川大地震,使我省文化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要完成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艰巨任务,离不开文化部的坚强领导和全国文化战线的大力支持。 1、解决群众生活急需目前,全省地震灾区文化单位的干部职工生活十分困难,近万名受灾职工和家属居无定所,依靠援助生存,迫切需要提供生存必需的帐篷2800顶(按照每3人/顶计)。生活救济金1140万(75个灾区县每县10万元,13个重灾县每县30万)。 2、配备临时办公设备全省88个受灾市、县在抗震救灾期间,共计需要计算机1008台、打印机1008台、复印机504台、传真机504台。重灾区13个县的文化局、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影剧院等基础设施均受到严重损毁、甚至整体垮塌,迫切需要建立简易办公环境、配备适应抗震救灾需要的办公设备,共计需要临时办公活动用房1950平方米(按每县150平方米配置)。越野车13台、舞台流动车13台。75个受灾县需要配备临时办公帐篷225顶(按每个县3顶计)。阿坝、绵阳、德阳、成都、广元、雅安6个市、州和省文化厅需要抗震救灾应急公务用越野车7台。 3、建立对口帮扶机制。我省有88个灾区县(市、区),需要重建维修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支中心和基层站点1720个,同时,需要修复的文保单位有210个,恳请文化部协调动员兄弟省、市和部属单位,按照“包县定项目”的原则进行对口帮扶。随着灾情的发展和次生灾害的产生,救灾任务将更加复杂和艰巨。围绕抗震救灾大局,我们将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在文化部的指导下,在全国文化战线同志们的无私支持下,弘扬“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的抗震救灾精神,紧密团结,忘我拼搏,全力以赴,攻坚破难,切实落实文化部和省委省政府交付的抗震救灾工作任务,奋力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