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这是“廉政文化”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充分表明了新时期下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不仅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一、充分认识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一)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在中央纪委全会上指出,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廉政文化是关于廉洁从政和廉政建设的文化,包括廉政知识、信仰、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社会主义廉政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灵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廉政文化,是着眼于当前及今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廉政文化,是反腐倡廉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廉政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和思想的新发展、新探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要求和服务方向的体现。廉政文化作为先进的文化形态,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廉政文化用健康向上、追求清廉的内容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发挥着教育、引导、规范、监督的作用,有助于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抵制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从政的文化氛围,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 廉政文化建设是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文化凝聚力、感染力的重要手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誉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廉政文化建设把廉政建设融于文化建设中,坚持以文化人,善于运用各种文化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把“出淤泥而不染”的爱莲精神,把“廉洁奉公,清正廉明”的优良作风,把“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公仆精神,通过文化润物无声的独特方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形成“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的良好社会风尚,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体现 廉政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发展廉政文化不仅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廉政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根本目标,从影响和谐社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从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评价等层面,扎实有效地推进,做到廉政文化与和谐社会二者相得益彰、同频共振、共求发展。 腐败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从2006年到2009年,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连续4年进行的“两会人们最关注什么”的网络调查中,除2007年排名第二外,其他三年排名第一的均是反腐。廉政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段、教育手段,能够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在全社会树立“廉荣贪耻、诚实守信”的价值导向,使之内化为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为社会和谐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去年,中央纪委、文化部、监察部共同成功举办了全国廉政文化大型绘画书法展览,展览以廉政文化为主题,荟萃全国200余位一流艺术家的绘画、书法、雕塑精品于一堂,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艺术享受中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受到教育,对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对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起到了独特作用。(三)廉政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用文化的力量和形式进行廉政建设的宣传和教育,是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入贯彻落实文化“两大一新”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 廉政文化建设是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发展的有力举措。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公生明,廉生威”等大量廉诗和廉政格言发人深省,包公、海瑞等廉政故事广为传颂。对这些丰厚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是廉政建设的有力手段。 廉政文化建设是不断增强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力推进内容形式创新,发挥文化独特作用的重要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有了很大不同,那种抓几个典型,树几个牌子的廉政建设的传统做法,有时很难起到好的效果。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视角出发,真实反映廉政战线的真人、真事、真情,增强文化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廉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原四川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清正廉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是一面优秀纪委书记的光辉旗帜。在新华社为她采制的长篇通讯《永远的巴山红叶》中,作者将王瑛的英勇事迹以红叶类比,用大量真实感人的细节塑造起一个有血有肉的党的好干部形象,有别于以往对英勇人物 “高、大、全”的描述方式,读来亲切真实,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宣传廉政教育,符合人民群众的心愿和文化心理,在培育道德观念、树立行为规范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影响力,也将对推进新时期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起到重要作用。
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新课题,文化部门对此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实际,用社会主义文化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在全党全社会营造起反腐倡廉的思想文化环境。(一)结合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培育廉政观念廉政文化建设关键在于能否形成文化的普遍认同及由此形成的社会评价,这就要求廉政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提高廉政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在社会评价上倡导“尊廉崇洁”的风尚,为反腐倡廉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撑。 廉政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廉政建设人人有责”的意识。廉政文化建设如同其它一切工作一样,要以人民群众为工作基础与动力,从培养公民的社会正义感入手,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当中,惠及于民,用先进文化精华灵魂、升华人格、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使广大人民群众面对腐败能辨真伪、鉴美丑,培育廉政意识,营造起“人人思廉、人人保廉、人人促廉”的良好社会氛围。2008年,一本名为《读点经典》的小册子成为了山城重庆的畅销书,这本书原是重庆市委为领导干部所备,目的在于教育各级干部勤政廉政,但因其内容短小精悍,受到了市民的广泛欢迎,阅读经典的热潮迅速从党员干部延伸到普通市民。随后,重庆市各级部门通过开展诵读比赛、读书活动等各种形式将每一篇经典特别是红色经典作品所传递的精神深入人心,提升了市民素质,打造了重庆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对反腐倡廉建设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廉政文化建设要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打造廉政文化宣教平台,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文化土壤。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工作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获奖项目江苏省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图书馆等平台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廉政文化活动,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提高对社会公共权力使用的审美批判能力,引导人们讴歌正义,也让领导干部体会到惩恶扬善的群众力量,增强知荣知辱的意识和法纪观念,从源头上根治腐败。(二) 打造艺术精品,加强廉政教育 健康丰富的艺术作品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对于充实精神世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独特的作用。廉政文化要坚持以文化人,善于运用各种文化形式、各种艺术作品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组织生产出更多倡导廉政观念的优秀文艺作品,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启迪,唱响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主旋律。 大力推进内容形式创新,着力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廉政艺术作品必须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在弘扬廉政建设主旋律的同时也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讲究格调品味,寓教于乐。要从不同侧面兼顾不同人群的文化爱好,既有凸现文化导向的,也有体现警示约束的;既有植根于群众的,也有面对领导干部的;既有品味高雅的阳春白雪,也有通俗易懂的下里巴人,这样才能使廉政文化形成系统,形成氛围,从而增强效果。在文化部大力推进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有不少入围剧目都表现了廉政主题,例如话剧《郭双印连他乡党》以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惠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郭秀明的真实事迹为素材,再现了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在任8年中,不顾疾病,殚精竭虑,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平整土地,开山修路,建校兴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以实际行动坚定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感人故事,表现了共产党人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较高,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大力推进艺术作品的时效性、时代性和多样性,着力增强廉政文化的表现力。廉政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样态,承担着艺术审美、廉政教育、引导舆论等多项功能,光有空洞、直白的说教,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文化部定期开展采风活动,通过组织西部文艺工作者东部行、东部文艺工作者西部行等多种形式帮助并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贴近实际,深入生活,真实反映腐败现实,大力宣传廉政典型,努力适应时代要求,尽力满足群众愿望,抓住目前反腐倡廉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先进事例、英雄人物巧妙融入到艺术作品当中,使廉政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 创新传播形式,形成廉政氛围 传播决定影响。廉政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也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必须花大力气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使廉政文化深入人心,影响、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和工具,提高传播速度和效率。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人们接受信息、传播信息的方式日趋多样化,手机、网络、楼宇电视等新兴媒体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廉政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传播平台,将党中央关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的理论、指导方针、政策及时传送,将廉政建设方面的典型案例、先进事迹广为颂扬,将民族传统文化中反映廉政建设方面的至理名言、格言警句大力传播,让反腐倡廉思想渗透到各级领导干部、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去,使之成为全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文化如山,是每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文化如石,是每一个国家强盛兴旺的后盾;文化如水,是每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的源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科学发展观精神的统领下,在文化“两大一新”发展目标的指导下,文化部门必将充分发挥人才优势、阵地优势、资源优势,多出艺术精品,多树廉政典型,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舞台、融入荧屏、融入书籍、融入文化生活,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巩固扩大廉政文化成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作者:罗娟,单位:文化部文化科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