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深入加强党的和谐建设
发布时间:2010-06-29 10:05 来源: 编辑:张林林
信息来源: 2010-06-29

    加强党的和谐建设, 并以党的和谐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党、管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新理念。我们所说的党内和谐是全党基于共 同的理想、严格的组织纪律、自觉的道德追求之上的紧密团结,是建立在恪守党章要求和党内若干政治生活准则基础上的彼此信任、平等融洽、相互关爱与和谐相处的良性运行状态。虽然党内和谐的基本构成主要是指党内思想、组织和行动的和谐一致和高度统一,但是,就其核心来说,应该是以党员为本思想的确立和贯彻。

    首先,要以党员为本。这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党的和谐建设中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以人为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是从历史发展的宏观层面上回答了依靠谁发展的问题;其二, 是从利益的微观层 面上回答了为什么发展的问题。 其三,是从目标的层面上解决了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问题。这就把 以人为本的最高境界诠释得清清楚楚。正是由于以人为本蕴涵如此丰富的科学内涵,并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了我们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所以,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党的和谐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和关键环节,党的和谐建设同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不过在这里,以人为本应当转换为以党员为本。以党员为本是以人为本在党的和谐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与以人为本的内涵相对应,以党员为本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充分发挥党员在党的和谐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要依靠党员推进党的和谐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在党的和谐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并尊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首创精神,广泛调动广大党员在党的和谐建设中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营造实现党内和谐必须全力依靠广大党员的浓厚氛围,厚化党员主体的党内文化意识植被。其二, 要坚定不移地把党员的权益实现好、发展好、 维护好。坚持以党员为本,既要承认党员的个人权益必须受到宪法、法律和党章党规的保护,任何人、特别是党的上级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侵犯党员的权益,又要坚决铲除党员权益虚置、弱化的种种现象和做法,切实保障党员的应有权力,实现以权力保障权益, 以规章保证行使, 以科学确保落实之目的,走党员共建、党员和群众共享的党的和谐建设之路。其三,要始终以促进党员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根本。坚持以党员为本,应当通过机制、平台、渠道、制度、体系等综合手段,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确保党员的全面发展和个人功能的有效释放及资源的有机整合,使每一个党员在党内和谐的建设中有本领、有实力做出更多的贡献,并由此获得个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加强党的和谐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在发扬党内民主上下功夫。建立长效的党内民主参与机制,保障党员享有的各项党内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加强党的和谐建设必须着眼于始终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建立长效的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机制。党支部坚持以情感人,凝聚人心,产生了巨大的凝心效应,呈现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哪里有党员,哪里的群众说党好的靓丽风景线。关心职工疾苦,用“ 真心、真情、真办事”为职工排忧解难,党支部保持职工队伍稳定的最大法宝是为职工办好事。

    支委一班人把职工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职工的事再小也要当成大事去办。第四,实现党员学习教育的科学化。学习教育是党员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切实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在不断加强党员学习教育的同时,努力实现学习教育的科学化, 培养新型党员。实现党员教育科学化,最主要的应当按照“便捷、灵活、有效”的原则推进。所谓“便捷”,是指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结构、不同学历水平的党员都能方便地得到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及时获得“充电”;所谓“灵活”,是指党员学习教育的形式、内容、方法要灵活多样,富于变化。所谓“有效”,是指党员学习教育要讲求针对性,突出解决问题的功能,切实达到应有的成效。在学习教育的形式上应根据党员的文化素质、从业特点、年龄结构,分别建立研讨式学习、专题辅导式教育、先进典型报告式学习、 参观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制度。在学习内容上,既要安排政治理论、思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形势任务的辅导,也要安排文化知识、基本技能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不断增强党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群体的党员来说,更要适当多安排一些电脑、 网络知识及安身立命、生活工作需求方面的学习内容,更要多搞诸如科普知识培训、实用新型技术讲座活动,并努力形成体系和系统,全面打牢党员的科技知识基础和功底。 中文采编部 杨熙 201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