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殷娜:反腐倡廉与网络监管
发布时间:2011-04-11 09:06 来源: 编辑:张林林
信息来源: 2011-04-11

    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学科、新技术、新知识与制度建设有机合的途径和手段,高度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把科技手段带入制度设计之中,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科技含量”。可见,党中央对科技反腐的态度已非常明确,科技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发表意见建议,提供信息线索,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推动网络舆论的形成,使虚拟的网络变成现实监督的平台,为打击腐败倡导廉政呐喊助威。

    一、网络监督为反腐倡廉提供新的动力机制 和传统媒体监督相比,网络监督具有其独特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从BBS、博客,到各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相关频道,再到个人维权网站甚至是专门舆论监督网站的出现,各种网络形态的并存与互动,使得网络监督不仅快速、便捷,而且廉价、有效;网络蕴藏的海量信息,为纪检监察以及司法部门提供了丰富、直接且不易灭失的反腐败线索,网络监督成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重要构成和最佳结合。这是时代的进步,更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体现。中国有近3亿网民,网民参与的普遍性和不受控制性,使得网络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俨然一张群众监督的“天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网络监督过程中得到很大程度的实现。群众的主体意识日益崛起,主体地位日渐形成,为网络监督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已于今年元旦前遭枪决的湖南郴州原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曾锦春,在狱中接受反腐学者王明高访问时,对如何加强监督纪委和纪委书记的问题,他回答:“还是舆论监督,很有价值,也很有作用。其他监督流于形式,没有威慑作用。”网络监督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权力人物以及权力运行始终是网络监督的客体。因此,监督权力运行,反对腐败现象是网络监督的主要内容。共产党要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拒腐防变机制,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开发反腐败的动力资源。依靠群众反腐败是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拒腐防变机制,网络监督无疑为这一机制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其积极意义日益凸显。

    二、反腐倡廉网络监督势在必行 首先,网络监督的公平公正性可有效解决腐败过程中行政权力不透明运行问题。权力运行的暗箱操作造成监督和权力行使空间上的信息壁垒,是权力失范滋生腐败的最主要原因。网络监督具有公开公正和超地域、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实现群众对于政府权力运行动态化公开的要求,用“无情的电脑”制约“有情的人脑”,能够有效监督权力运行随意性大、操作不规范、信息透明度不高的问题。 其次,网络监督的技术先进性可有效解决监督效率低和监督成本大问题。政府常规监督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影响,会导致监督成本大、效率低下,这也是监督效果不理想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网络监督具有高效、成本低廉的特点,一旦实现网络监督,就会产生“起点高、动作小、效果好”的惩防腐败综合效益。 另一方面,网络监督除了网民互动、网网互动,还与传统媒体相互互动,形成舆论监督的合力。在推动舆论形成,包括事件解决的过程中,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和评论仍然非常重要。纵观以往网络监督重大事件,几乎所有的网络事件的解决,都是传统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共同合力的结果。网络监督与传统媒体监督,两者形成合力,使舆论监督更加有效有力,更加丰富多彩。

    三、网络监督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监督是科技发展与民主政治有机融合的结果,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人民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一个个网络监督事件显示出民间网络反腐的力量。与此同时,网上不乏低俗之风,不少文章打着监督的旗号,进行诽谤谩骂和人身攻击;另一方面,有些基层党政部门消极对待网络监督,甚至漠视网络监督,对网络声音置若罔闻,有的还对网络举报人进行压制和打击。有些政府部门则被网络舆论牵制而丧失主动权,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值得警惕的是,互联网上存在很多良莠不全的信息,在难辨真假的情况下,那些带有强烈情绪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很容易干扰普通民众的判断。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在给网友言论自由的同时,让网络成了谣言的发源地;声势浩大的“人肉搜索”在疯狂“寻宝”的同时,导致铺天盖地的舆论暴力。 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网络监督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由于网络监督的主体合法性尚不明确,监督手段缺乏或受到限制,网络监督信息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部性和片面性,同时,滥用监督权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部分网民通过网络散布谣言,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宣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些行为不是网络监督。网络监督不是风闻言事,不是捕风捉影,更不是建立在不良动机下的诽谤和宣泄。网络监督同样应该遵循传统舆论监督的规则,现实的法律规范和道德准则同样也应在网络得以延伸和遵守。网络存在思想活跃却不无偏激的声音,若不能正确引导,可能会误导整个社会。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对待网络监督,不能简单地把网络监督等同于人民监督,将网上的声音等同于民众的声音。网民在行使监督权利的同时,不应拒绝相应的法律和社会责任。总之,网络监督不是洪水猛兽。尽管网络监督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人肉搜索”受到众多质疑,但网络监督作为一种全新的监督形式已是不可阻挡,关键是如何对其进行规范,以使其扬长避短。

    四、政府引导与网络监督形成合力 网络监督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主要归功于国家对互联网表达社情民意的重视。针对目前网络监督存在的缺憾和问题,如何良性循环网络监督的公正与公平,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加以引导和规范,对网络监督的形式与内容、权利与保障等各个方面及时作出规定,使网络监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广大群众参与反腐败提供畅通的渠道,将网络监督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如今,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运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开辟信访举报新渠道。中纪委、监察部和省级纪检监察机关相继开通举报网站。国家预防腐败局高度重视网友提供的线索,每天安排专人进行汇总和归纳,对网友提供的线索经查证属实的将及时处理。人民网的舆论监督栏目也逐步形成体系,设有“有话网上说”、“人民时评”、“人民热线”等栏目,成为网友与各级党政部门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同时也是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监督。同时,地方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也越来越意识到网络的重要性,注重从网上听取民意、汇聚民智。他们意识到,地方政府只有积极应对,对网络监督快速介入、甄别真伪、及时公开、引导民意、化解民愤,才能掌握主动权,控制事态发展。 反腐倡廉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简单的“人肉搜索”并不能彻底揪贪反腐。网络监督的作用和意义就在于为反对腐败、调节社会、构建和谐提供一种新的动力机制。网络爆料、网络调查、网络舆论等网络监督形式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希望各级党政、立法部门以及反腐机构共同努力,握住网络监督这把“双刃剑”的“剑柄”,既充分发挥其潜能,又不至于让它偏离正确的方向。一方面,应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这条渠道加以规范,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网络监督的进一步突破。只要正确加以引导和规范,相信网络监督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社会也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