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和”思想在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上有着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被广泛借鉴和运用,并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展艺术高职教育应重视和研究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结合艺术高职院校师生特点,发挥“和”思想在调节师生关系、维系校园稳定、促进学校进步、推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实现艺术高职教育从量的扩张到内涵的提升,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合格人才。关键词:“和”思想;艺术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一、学校教育的真谛与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关系学校处分违纪违规学生,受处分的是学生,作为相关的教师是否也应该剖析自己的教育得失?师生之间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矛盾,有的激化成极端事件,有的给学生或教师造成身心伤害,作为教师是否分析过自己的存在的问题?是否可以跳出具体事件,从宏观上从本源上思考“学校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南宋教育家、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在为其创办的白鹿洞书院手订《白鹿洞教条》时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意思是说古往今来教育的宗旨只有一个,就是要实行做人教育,明理修身,由教师而至学生,教与学是统一的,而不是将教育视为追求个人功利的手段。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方在庆等译.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也言明了教育的目标是人格的完善,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汲取。教育先贤们提出的“培养和谐的人”其实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谐的人,首先强调的是人的自我和谐,这是最基本的,是其他一切和谐关系的基础。一个和谐的人具有健全和完整的人格,他在思想、知识、专业和体质、心理等各个方面也是和谐的。艺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居于首位,其所包含的一个重要或者说是首要内容就是“人格的和谐”。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曾培养出茅威涛、杨小青、周迅、董卿、陶慧敏、何赛飞、殷硕等后来成为名家明星的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他们身上体现的就是集专业思想技能和人文素养品格于一体达到“和谐”状态的特点,体现了“求真尚美、精艺修为”的学校精神和“德艺并育、桃李同春”的育人状态。这与学校历史上曾拥有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如盖叫天、姚水娟、周传瑛、赵松庭的亲授和影响,以及后来一代又一代教育后继者的传承和付出分不开的。如何培养“和谐的人”?奥地利教育学家布贝尔说过:“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实践证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和谐的人”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师生关系的性质、类型决定了教育实践过程中师生的行为方式,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人格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理念、办学形式、社会认同、学生就业和师生特性等方面具有新特点,也面临更多的问题和困境。艺术类高职学生较为普遍存在着学习意识淡漠、学习方向不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精神涣散、文化成绩较弱等不足,而学校和教师在面对高职学生这样一个新生群体,正在摸索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和措施。基于艺术教育特点而长期形成的师徒亲情式师生关系是传统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个特征,值得继承和发扬;而构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特点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对于艺术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古代“和”思想在教育上的成功之道我们做过一项师生关系的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师的总体评价,与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在学生心中所应有的形象相比存在弱化。亲近、理解和尊重学生、平等公正的教师最受学生喜爱;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素养、思想品格和情商特质也受学生关注;传统教师形象的“师道尊严”、“严肃认真”并不受欢迎。从中看出,学生所喜爱的教师往往是具备了对学生关爱负责的“和谐之道”的,反映了当代青年学生的平等意识、注重个性自由意识增强,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趋于现代的民主、平等、友爱、和谐。这不由使我们想到发端于儒家“和”思想的孔子的和谐师生观。“以和为贵”的“和”思想是儒家具有内在超越性的核心价值思想,即儒家和谐观,其内涵可归结为协调、合和、平衡、融洽。古代“和”思想在教育上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孔子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以“和”理念教育和影响学生,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其感情深厚、真挚融洽、情性相吸的师生关系成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典范,为后世推崇和效仿。教育平等观体现了孔子“和”思想的基础。“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说明人无常师,“有教无类”体现孔子“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是孔子仁爱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具体运,其内涵是平等、正义和变迁。启发教育观体现了孔子对于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掘。“启发诱导”是孔子首创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体现了教育方法的和谐。孔子让学生遇事就问“怎么办”、“为什么”,培养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动因和兴趣。实践教育体现了孔子对于真实教育环境的有效运用。道德修养观体现了孔子对教育主体和客体自身道德内省的路径把握。孔子主张通过道德学养的培养达到个人自身的和谐,进而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因材施教观体现了孔子对教育对象的科学掌握。循序渐进观体现了孔子在教育进度上的和顺有序。孔子在教育中的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其根本点在于顾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学习的各个阶段和学生的各个特点,形成一种总体上的和谐。从孔子办学经验可以得出,基于平等正义、科学创新、言传身教、深情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三、以“和”思想构建艺术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艺术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是在新形势下,围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社会应用性艺术人才目标而确立的师生关系,应科学合理地借鉴古代“和”思想,创新“和”思想。其内涵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艺术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公正的师生关系这是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思想基础。艺术类高职学生个性张扬,思想开放,尤其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民主意识,有着与教师平等对话的强烈愿望,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在师生关系上实现民主、平等和公正。这对长期从事中专教育、民主平等公正意识缺失较为严重的高职教师来说,是一种理念提升,应确立起尊重学生、平等公正的民主意识,养成广阔的胸怀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借鉴“有教无类”,无论学生品行优劣与否,都应作为教师悉心教育孵化的对象,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善于向学生学习,将学生看作是在人格上与教师平等的独立完整的人。以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起为人处世的榜样,使学生发自于内心确立起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基于民主平等意识之上的融洽平和,才能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二)艺术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应是和气、和睦、和美的师生关系这是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情感基础。和气就是师生交往态度谦和,和睦就是师生相处融洽友爱,和美就是学校班级和顺美满,师生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形成师生共同拥有的学校荣誉感,培育学校和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秩序井然、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氛围。这里的核心情感是爱,首先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热爱,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发展和成才服务。高职师生关系弱化,首先在于教师对“成分类别”复杂的学生缺失爱心和责任,对于和谐师生关系与和谐校园的没有欲求,把教书只当作是谋生的职业,只重教书不重育人。艺术高职学生不乏具有专业潜能者,以爱为基础的赏识教育可使学生获得自信,取得专长方面的良性发展。(三)艺术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应是开放、互动、协调的师生关系这是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社会基础。信息时代使学校教育由传统的封闭单向式传输向开放互动式教育教学方向发展。艺术高职教育必须是开放式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该是互动式的,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协调的理想状态。循序渐进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接受能力,有步骤分层次进行教学,以学生接受效果为标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就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有差别、有个性的教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和潜能。启发诱导就是教师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教学是在实践中传授专业技能,师生之间互相促进,形成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四)艺术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应是由道德养成和制度规范而形成的和谐师生关系这是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保障。高职教育除了要继承和利用有效的传统教育道德规范,还应在制度层面上适应高等教育规范性要求,有的放矢地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学生和教师的各项权益。同时要通过强化教师综合素质,进而引导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最终实现艺术高职院校在人文内涵上的跨越式发展。要使师生双方提高对教育活动、教学质量、尊师爱生等问题的认识,增强各自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师德修养就是教师在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通过强化学习和教育实践,反思和解剖自己,提升道德水准。”[任顺元:《师德概论》(第三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③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个在共同遵守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法律制度、学校制度前提下建立的师生关系。四、结语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③教育是一种动态的整体性活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双方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意义。艺术高职院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外在体现在营造和谐环境,内在体现在树立和谐风范,综合体现在培育“和谐的人”。只有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师生关系,才能确保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克服问题,超越自我,开发潜能,获得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由此也才能真正实现高职办学和高职教师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 许高厚主编.现代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 牟钟鉴.儒学价值的新探索[M].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 骆承烈.孔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3月. 任顺元.师德概论(第三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陈德述.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M].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 [7]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作者简介: 马向东(1967— ),男,浙江东阳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宣传教育处处长、副研究员,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杭州 3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