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国家图书馆:图书馆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1-09-13 16:04 来源: 编辑:张林林
信息来源: 2011-09-13

    【提要】 本文结合实例从氛围营造、内容提供、方法改善、结果展示等方面论述图书馆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的作用。【关键词】 图书馆 学习型党组织 学习型社会 资源 氛围 方法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而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 201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 那么学习型党组织的内涵是什么,怎样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呢?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有概括性的论述,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指导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又做了较为详细的阐释。

    《意见》指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其“学习”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五)学习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其中前三个方面是每个党员都要学习的理论基础,其学习内容应该是相同的。后两个方面则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有不同的学习内容。比如经济学家学经济,工人学技术,农民学种植等等,并在学习中总结经验。当然其中也有共同的内容,如各领域常识性的内容、国家大政方针等,是各行各业都需要学习的。那么这样多的内容怎么学习,从哪里学习呢?图书馆在其中有哪些特殊的作用呢?事实上,《决定》已经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国民教育体系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的重要作用。”图书馆作为人民的终身学校[ 黄丽华:《公共图书馆是人民的终身学校》,《图书馆学刊》1999年第3期],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价值和独特的作用。图书馆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图书馆是理想的学习场所。图书馆因为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势,具有适合学习的软硬件条件,具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非常适合自学;图书馆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各级党组织通过组织党员参与这些展览、讲座,能够在党组织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党员的学习热忱。例如国家图书馆主办的《艰难与辉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馆藏珍贵历史文献展》于2011年6月1日开展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党组织参观络绎不绝。6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司马义·铁力瓦尔地,以及来自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的数十位部级领导干部参观了展览。这一方面符合《决定》所提出的“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的要求,展示了各级领导学习的态度和热忱,另一方面为基层党组织、党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图书馆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学习型社会搭建桥梁。从理论上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不可分割的。首先,学习型党组织本就是学习型社会的一部分;其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建设学习型社会又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党组织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先进性(三个代表),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又创造良好的大环境,促进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

   《意见》指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有三点重要意义:(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领导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三)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紧迫任务。从以上三点来看,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本质上还是为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也就是说,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不能与建设学习型社会脱离开来。如果党员都爱学习,党组织都是学习型党组织,群众却都不爱学习,社会是一个非学习型社会,那么这样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就失去了意义。事实上,在一个非学习型社会,党组织要“独善其身”也是不可能的。而作为公民“终身学校”的图书馆,正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图书馆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的作用。在实践方面,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社会效应显现出来。以国家图书馆为例。国家图书馆面向公众服务的是典藏阅览部。近年来,典藏阅览部党支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号召,积极学习、创先争优,党员以扎实的业务功底、良好的服务态度在读者服务一线展示了基层党组织的风采。部门设立了党员示范岗。在这些岗位上,党员通过不断学习,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首先,读者切实体会到这种服务,对学习型党组织的优越性有了直观的认识,不会对此产生“空洞”的想法,更加支持和拥护《决定》,从而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创造出有利的社会环境。其次,为读者查询资料、提供咨询等服务客观上为读者的学习提供了帮助;良好的体验也从主观上增强了读者的学习意愿。再次,图书馆员从读者的满意态度中得到良好的反馈,为继续学习提供了动力。另外,非示范岗的其他馆员也从中得到启发,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轮动效应。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图书馆,由于其本身就与学习有着最为直接紧密的联系,因而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桥梁和示范作用。 图书馆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和技术支持。图书馆是藏书之地,又不仅是藏书之地。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信息资源共享、立法决策咨询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离不开图书馆的文献支撑、信息支撑和服务支撑。在网络时代,虽然信息来源渠道很多,但图书馆仍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过程中尤其如此。 1、图书馆的资源具有生动、系统、可靠等特点。无论是党的理论、党史的学习,还是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在图书馆都能找到丰富的资料。它仿佛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一座天然的文库。说其天然,一方面因为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早就存在,并非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而生,但却“先天”地收藏了许多相关的资料,能够为其所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资源的原生性,具有真实、生动等特点。

    以党史学习为例,图书馆收藏的大量一手实体文献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真实,使人们能够有最为具体生动的了解。《艰难与辉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馆藏珍贵历史文献展》就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它对党史学习者所产生的深刻印象和促进作用是一般网络资源和二次文献所无法比拟的。图书馆因为其专业性质,其收藏资源有着系统性的特点;因为有馆员的存在,其资源的利用更为有效和准确。图书馆的专题展览、参考咨询等服务使得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优势,实现资源利用效率与利用深度的完美结合。 2、图书馆通过总分馆制度、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各种形式为各级党组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总分馆制度在国家图书馆及各级公共图书馆中已经广泛利用,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家图书馆部委分馆模式自1999年开创以来,先后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民政部等10余个国家部委建立了分馆,为立法、行政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各地方图书馆同样通过总分馆制度将服务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满足政府决策和公共文化的需求。这种模式下的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有效提高了政府的决策能力,实际上也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并且这种提高是可持续性的。因为在服务过程中,图书馆所提供的不仅是信息,同样提供和培养了获取信息的途径、方法、技术和能力,也就是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换言之,图书馆能够为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学习能力做出贡献,表明图书馆能够(并且已经)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过程和结果来看,这一作用是独特的,是其他机构和组织所不能替代的。无论是总分馆制度,还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图书馆所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众而不是特殊的党组织群体。这并不能抹杀图书馆在各基层党组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首先,如前所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其次,这些制度、工程切实为各级党组织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再次,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开拓思路,创立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服务的专门制度、模式。如现在不少图书馆已经着手建设的“红色专藏”、“经典阅读区”等。我们还可以开展“红色经典走进基层党组织”活动,开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绿色通道,与相关党组织建立互助学习关系,建立“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文献利用培训基地,开展相关讲座等,利用各种形式充分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服务。 图书馆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1、各级各行业党组织学习成果与经验经发表、出版后进入图书馆,成为馆藏,供其他党员、党组织学习。对此,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设立成果展示专架、留言区等作为展示交流的平台。 2、各级各类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如展览场地、馆藏优势等,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利用讲座、展览、公共阅读活动、征文(如“我怎样利用图书馆学习党史”)、文化推广(如红色文献宣传片)等各种形式,主动搭建党员、党组织交流学习的平台。综上所述,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氛围营造、内容提供、方法改善、结果展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