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党委简报2012第17期:到基层去,履行文化青年的责任
发布时间:2012-05-24 08:43 来源: 编辑:张林林
信息来源: 2012-05-24

    2012年5月4日,中国共青团成立九十周年。当天下午,在国家博物馆的学术报告厅,来自文化系统的青年人,正在饱含深情地汇报文化青年走基层的经历。李洪峰同志、各单位领导、近300名青年人正在分享着实践团成员的收获和感动。在7天时间,深入到最基层的农村,和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当一段段发生在村里的故事娓娓道来,当一张张农村里的照片依次打开,我们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一个多月前…… 3月下旬,乍暖还寒,文化系统的80名青年人因为一个目标汇聚到了一起:我们要走出城市,到基层去。在周密的安排部署下,我们分成8个小组分赴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黑龙江、陕西6省份的农村开展“文化青年走基层”实践活动,并确定了文化支教、文化演出、文化辅导、文化民俗调研、文博调研、考古调研、文化资源服务和新农村建设调研等不同的主题和任务。当这群青春洋溢的年轻人踏入村子时,就如同种子散播到大地上一般,充满了新生和活力。我们马不停蹄地开展各项工作,有的着重考察了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有的去到基层文博单位、文化站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当地县、镇、村级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非遗文化保护以及文化服务的实际情况;有的走进了当地中小学生进行沟通互动,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希望,捐赠文体用品;还有的深入困难农户家中扶贫帮困送温暖,力所能及地做实事。当然,对于多数从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而言,兴奋之余也必须面对和适应农村的“苦恼”。

    几个女孩睡一张炕,没有现代化的厕所,不能洗澡,每天早上还得自己生炉子,烧热水。刚开始,大家常被炉子的烟呛到流眼泪,也会对屋里的不速之客大呼小叫,那可能是一只潮虫,一只蜘蛛,或是一只溜过的老鼠。而几天以后,大家已熟练的掌握了生炉子的技巧,对屋里的不速之客也淡定了许多。在老乡家的玉米地里,大家抢着干农活“刨茬子”,从刚开始的使蛮劲到后来抡起锄头干的有模有样,大家深深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和不易。只有身体力行、辛勤耕种过后,才真正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这些是久居城市的年轻人所难以体会到的收获。我们的收获还远不止这些。我们看到一个人均收入不足2千元的贫困村,老百姓过着靠天吃饭的艰苦日子,但却把祖辈留下的窗花剪纸、铁丝编灯、打树花等民俗项目保留的十分完好。尽管村民们的生存条件艰苦、生活贫困,但他们却一直保持着对祖辈传统的传承与敬畏、对当下生活知足而淡定;我们认识了一位80多岁、参加过多场解放战役的老党员,如今却住在一个简陋的土坯房内,他没有任何抱怨和诉苦,却拿出自己珍藏的党章,讲述他当年的亲身经历。老人脸上总是洋溢着满足和乐观的微笑,他懂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不愿意给政府添麻烦,而是自愿过着这样淳朴的生活;我们还结识了一群基层文物保护员,他们的待遇不高,月工资不及千元,却肩负着3200亩田野文物安全的重任。安保员们每天靠脚步丈量着遗址,而陪伴他们的只有简陋的小屋、灰暗的灯光和忠诚的黄狗,即便环境如此艰苦,他们却十几年如一日的守望与坚持…… 这些人和事,如同烙在我们的记忆中一般,挥之不去,让人感动同时也让人清醒。通过走乡串户,我们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巨变,也深切地体会到农民的不易,因为生产条件相对落后、人口结构存在,让农村持续发展变得艰难。我们见证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就,同时也意识到农村存在的文化空白点,村民很少看过演出、电影,就连课外书孩子们也没有看过,但是从他们的眼神中,分明流露出对文化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这些经历让我们对平时的工作有了新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让我们一向悬空的想法终于找到了着力点和归宿地,而这些感受只有走到基层,深入群众,才能用心感受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