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西方强势文化扩张视角
摘要:当前,西方文化的强势扩张以及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变化对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诸多冲击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本文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溯源与流变契入,揭示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明确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并深入剖析了影响和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和杂音,认清西方意识形态向我国渗透并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挑战的新情况及新态势。在此基础上,就国家艺术院团在如何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先进文化
毋庸置疑,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精神文化的中枢与灵魂。就中国而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它凭借自身的科学性与先进性,通过执政党的地位和权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对整个中国社会起到一种教育和规范作用,并对中国社会保持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溯源与流变
意识形态是近代随着西方哲学发展而形成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认为,最早提出意识形态概念的是法国启蒙理性哲学家、经济学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Antoine Louis Claude Destutt de Tracy,1754—1836)。他用“意识形态”指称“观念科学"或“思想的科学”,目的是研究如何使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防止人们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
意识形态的现代语境,无可争议地是由马克思确立的。与特拉西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概念不同的是马克思首次把“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加以使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反映特定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从而也反映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观念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构成的有机思想系统,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形成了科学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列宁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界定为“科学的意识形态”,他指出,无产阶级也可以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列宁主张用一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灌输到群众中去,抵御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蚀。他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创造性发展,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马克思主义理所当然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的理论,其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当代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在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过程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指出:“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恩格斯也指出:“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明确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并非脱离于中国文化传统而独立的进行意识形态的重构,而是在与中国文化融会交合中不断创新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结合建基于一种两者相连通的结合机制,而当代中国对传统文化的科学评价与积极继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生存土壤与文化国情依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在中国主导地位的确立提供了良好的政党制度条件和有力保障。在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模式与经验教训,并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实际情况相结合,升华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发展提供领导力量与制度保障,促进了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迸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发展;另一方面,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与精神动力,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进步。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境遇
回顾数千年来文明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在文明的交往与融合过程中,不同文明之间必然伴随激烈的冲突和争斗。正如美国学者E·W·萨义德(E.W.Said)所讲:“文化成了一种舞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彼此交锋。文化决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毋宁把文化看着战场,里面有多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
当今世界正在悄然进行一场文化之争,这场文化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动的。出于霸权主义需要,他们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战略。凭借其强大的文化产业向世界各国输出其文化产品;凭借其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对全球传媒的垄断性经营,在文化领域向全世界倾销、灌输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欧美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用各种途径向社会主义国家传播、输入的颇具迷惑色彩的西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及其腐朽思想。西方强势文化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隐含着意识形态战略,即不断张扬自身的文化主体精神和价值观念,实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消解、既有生活方式的改变、价值观念的颠覆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如同当年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一样,现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大量倾销其精神产品,文化产品,这场文化侵略的后果要比当年军事侵略,经济掠夺的后果要严重得多。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不仅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对我国造成影响,更重要的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的巨大冲击。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手段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垄断媒体和文化市场,批量生产和出口的文化产品,包括广播电视节目、音像作品、书刊和电脑软件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渗透的强大工具,连绵不断地向全球倾销以资本主义为本位的文化和政治价值观。特别是随着西方控制的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文化产业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激增,促使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和扩张与经济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了这种文化的“侵略性”。第二,针对不同的国家民族的文化和地理空间的不同特点,充分利用西方文化中的民主、自由和人道主义等资源,诱使其主流意识形态慢慢消解,以达到“西化”、“分化”与“和平演变”的目的。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渗透,使我国传统的为民、务实、清廉的廉政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受到侵蚀,犯下了让人不齿的罪行。第三,利用文化交流活动,进行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推广其文化产品,在文化交流的形势下实际上是进行着不平等的文化霸权和“文化侵略”。
西方强势文化意在建立文化霸权,通过其垄断的世界传播媒介进行文化“讨伐”和侵略,力图推行其经济、政治模式。西方的自由化思潮、价值观、生活方式,经由各种渠道,不断地侵蚀着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抵制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成为十分艰巨的任务。
三、国家艺术院团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创新实践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扩张,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应在于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导向力、影响力和说服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和主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宣传和灌输,反击敌对和错误的意识形态,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国家艺术院团,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面对当前形势,应该把握两条发展主线,即用精品力作对国内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灌输、对国际社会大力开展文化交流以掌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积极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大胆创新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文艺作品表现形式以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首先就国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灌输而言,国家艺术院团作为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阵地,应该肩负起抵御西方文化强势扩张和意识形态恣意渗透的责任,用熔铸着中华民族精神、情感、意志和优秀品格的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的主旋律文艺作品,武装群众、引导群众、塑造群众、鼓舞群众。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抵制腐朽落后、低级庸俗的西方文化对大众的侵蚀,牢牢掌握文化发展的主导权,有力回击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与此同时,国家艺术院团在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过程中,要大胆创新文艺作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过程中的叙述方式。可以看到,社会上存在有些主旋律的新闻报道、理论文章、文艺作品不受群众欢迎,不被群众接受的现象,一些不成功的主旋律作品也被赋予了“假大空”的别名。究其深层原因,无外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过程的公式化、粗糙化、模式化。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填鸭式”灌输,枯燥乏味的表现形式,官腔式的表达,浓厚的说教意味等等,缺乏亲和力,引起了群众的反感。不能否认,真理倘若被拙劣的表达包裹,也会失去应有的锋芒。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改变脱离群众生活实际的缺陷,以人为本,不断改进宣传灌输方式。
有效合理的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是国家艺术院团工作的首要目标。当前,正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国家文艺院团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入群众基层,挖掘群众文化需求,倾听群众心声,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和生活追求,积极探寻最契合群众接受方式的主旋律文艺作品表现形式和叙述方式;把握群众的认知心理,将那些抽象的、不切实际的意识形态理论灌输模式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接受形式。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叙述形式上大胆创新,摒弃过去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生硬呆板的叙述方式,积极的、正面地、真实地、亲切地、有效地表达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在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创作演出时嵌入人文关怀,在唱响主旋律时积极吸取民间话语,在保持权威大气的同时不忘添加平民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将意识形态的理想因素与现实内容以及群众的利益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能够真正做到引导社会心理,充分发挥价值导向作用,从而使社会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深入人心。
其次着眼于国际社会,国家艺术院团要切实担负起国家赋予的文化责任,广泛开展文化交流,以彰显“中国风采·国家气派”的文化精品力作为桥梁,将中华优秀文化推向世界舞台,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空间和平台,扩大中国先进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权。
与此同时,国家艺术院团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基地,应该清醒客观的分析当前文化发展的局势,辩证的看待西方文化的强势扩张和其意识形态的渗透。不可否认,西方文化的强势扩张一定程度上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带来冲击和影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过程,突破了民族和国家的狭隘视野,使我们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用世界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国家艺术院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文艺作品的创作、展演的过程中要既要反对夜郎自大的排外主义,又要抵制生吞活剥的全盘西化,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实际,吸收借鉴一切先进、科学的文化,坚决抵制一切落后、腐朽的思想。积极吸引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既要博采各国之长,又要对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积极吸收和引进外来先进文化。“以我为主”,就是在外来文化的引进中,以我们的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为接受主体,以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能否认同为前提,保持我们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为我所用”就是引进外来文化要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取精用宏,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创排出更加符合时代特点,更加契合群众文化需求,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灌输的精品力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与时俱进的文化整合、创新中,牢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主导地位。
结束语:西方文化的强势扩张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带来了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有所滋长。面对新的形势,只有通过探索新的途径,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保持我们社会的安定团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邹广文:《社会发展的文化诉求》,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张秀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张之沧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 张才国:《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6、 郑一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7、 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 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 杨立英:《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花建等:《文化力:先进文化的内涵与2l世纪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动力》,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6年版.
11、农化西:《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杨立英、曾胜聪著:《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277号
邮政编码:100055
联系电话:010-83069671
E-mail: ghdb1077@126.com
* 王燕(1973—),女,北京人,中国国家话剧院党委办公室主任,中央党校法学理论硕士研究生。
**张妍(1985—),女,内蒙古赤峰人,中国国家话剧院党委办公室职员,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