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重新强调了“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特别指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这是十八大针对我们文艺创作工作提出的要求,再一次明确了文艺创作的目标就是“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本次大会,突出了民生,强调把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更增强了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
创作,作为艺术生产的第一关,如何全面落实十八大精神,借十八大的强劲东风,促进文艺创作的大发展大繁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课题。要完成好这一课题,必须正视当前我们存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敢于正视我党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正视我们文艺创作上存在的问题呢?我认为,找不到问题就不能发展,找不到问题,落实十八大精神就是一句空话。那么,我们当前文艺创作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我认为在创作的目标上主要是有三种错误倾向或叫误区。
一是为地方政府、部门或领导政绩创作的“官方作品”。这种作品较多,且不惜投资,不计代价。有些为个别领导歌功颂德,有些针对领导投其所好。例如:我们在今年为我省某单位创作节目时,单位领导要求创作一个苏州评弹。经了解,才知道这个行业的一位高层是苏州人。而本单位所有人员没有一个是苏浙沪的,没有一个喜欢或能听懂苏州评弹的。在我们多年的工作实践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这类作品,群众不喜欢,甚至反感。一般是领导一换届,作品就消灭。
二是为获奖而创作的“功利作品”。这种作品创作的初衷就是了为某个单位或某个演员而作,设想的观众就是专家评委,往往是针对专家评委的口味去打造。根本没有准备为群众演出,有的架势在基层也根本摆不开。这种作品往往是奖一评完,剧组解散。并且还创造出不少戏外的“潜规则”,助长了艺术评比中的不正之风。
三是为迎合市场而创作的“低俗作品”。改革开放以来有人开始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为了在市场中获取更大的利益,炮制了一些低级趣味、黄色下流的东西,有的打擦边球,并在某一区域或领域占领了舞台,有的还很盛行。最近发生的“比基尼京剧”事件(2012年第37届中国区比基尼小姐总决赛启动仪式上的节目)与“裸体京剧”事件( 2012年10月刘铮以戏曲造型为载体而创作的系列摄影作品)就是典型的例子。尤其在文化体制改革、艺术院团转企后,这个问题更应该引起文化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十八大报告的学习和粗浅解读,我认为,我们文化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十八大的重要精神,从思想上、观念上牢固树立艺术为人民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把建设小康社会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对于我们艺术创作工作,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目标,发挥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其实,早在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理论。中共中央于1980年根据新的历史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又明确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这次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强调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文艺作品的价值观所在。为谁写?写什么?给谁看?达到一个什么目的?说得明明白白,也是我们文艺创作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二为方向”实际上就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文艺工作上的具体体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有人开始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但也离不开人和社会,绝非把价值取向放在一个人或少数人身上。市场经济时期,艺术品的市场在于人,市场的好坏也取决于观众的多少。我们更应该做更多观众的知音。只有创作更多的符合大众口味,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文学艺术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不断繁荣发展。
二、深入群众,不断掌握和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众所周知,艺术的创作需要“采风”,就是要求我们的主创人员走到群众中,走到生产生活的第一线去,体验生活,了解群众中的人和事,了解群众对艺术形式、艺术内容的喜好,也就是文化需求,根据群众的需求和品味去创作作品。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去欣赏和理解你的作品,从而成为你的知音,你的粉丝。目前全国和我省的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各类精品不断涌现,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这些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了解了观众喜爱什么,社会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社会在进步,农村也在进步,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在进步。达官贵人有喜欢看“二人转”的,农民也有步入维也纳金色大厅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已难以区别。所以,,我们不能关起门来,闭门造车,以自我的主观判断为是,自恃高雅,自命精品,或依赖于网络,道听途说,凭空想像。避免创作上的脱离群众和官僚主义。
三、科学发展,不断更新创作理念。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长期指导思想。艺术与社会不可分割,也需要科学发展。艺术的科学发展就是随着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而增长,不断更新创作理念,适应或跟上广大群众对文化需求的增长速度。我认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发展,从三个方面体现,首先是随着物质文化的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精神生活有了需求,从人群数量上在不断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去做更多、更广泛人的知音;其次是随着人们品味、审美水平、欣赏能力、精神层面、艺术追求的提高,对艺术品质量上的要求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从而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以达到群众要求的这种质量;三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普及,网络的发展,中外艺术的交流,艺术的形式也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文化已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科技性、综合性、群众性、国际性等新的形式不可避免地对传统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冲击。要求我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这挑战,不断探索和寻求新的艺术形式,创作高雅内容与大众所能接受相结合的形式,雅俗共赏,才能实现艺术的审美价值。
所以,我们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真正发挥艺术的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王勇慧(山西省文化厅创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