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关于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问题浅析
发布时间:2013-12-27 02:26 来源: 编辑:张林林
信息来源: 2013-12-27

关键词:理想信念  问题  原因   对策建议

理想信念是指人们向往、追求和奋斗的根本目标,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更是一个人进行各种行为的支撑和动力。对一个人来说,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失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样,对一个政党来说,倘若没有正确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失去奋斗的目标、偏离前进的方向、丧失先进性和存在的依据。

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前进的指路灯塔,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党的强大政治优势。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党员干部来说,坚定理想信念,既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需要,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一个长期实践和永无止境的过程,坚持不断学习、不断改造、不断提高。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共产党员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共产党员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有远大的指向、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献身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广泛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正在深入人心,成为共产党员和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但不可否认,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党员干部中确实存在理想淡漠、信念动摇问题。最明显的表现是,一些党员干部满足现状,没有远大的目标追求;精神萎靡,缺乏开拓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不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严重,缺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

一、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在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从总体上讲是能够高扬共产主义理想的风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能够努力为之不懈奋斗的。但是也要看到,党所处的社会环境,肩负的历史任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必然会对党员干部产生影响,其中少数意志薄弱者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了问题,有的还十分严重。
  (一)政治思想方面丧失理想信念
  大多数党员干部政治思想积极,赞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但是一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思想迷惘,一些人淡漠、动摇甚至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的忠诚意识有所动摇,而且逐渐弱化,丧失了理想信念,缺乏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认识渺茫论在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党员干部中存在,不能正确认识“把执行党的现阶段政策同坚持党的最高理想统一起来”的道理,误认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需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表现在行为上为不能严格按照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缺乏进取精神,缺乏原则立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好事不点头,坏事不摇头。
  (二)为人民服务宗旨观念淡化
  大多数党员干部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能把集体利益放到优先位置,能为他人和集体牺牲个人利益,集体主义观念比较强;一部分党员干部内心并不想失去个人利益,在不损害个人利益的情况下兼顾集体利益;还有一部分青年党员干部宗旨观念淡薄,把党的宗旨抛在脑后,特别是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有的党员干部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不存在功利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精神,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只追求个人利益而丢掉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淡化为人民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
  (三)组织纪律涣散,党员意识薄弱
  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但是一部分青年党员干部组织纪律涣散,组织意识不强,长期不参加或极少参加组织生活,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严重,有的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
  党员意识的强弱反映党员的理想信念坚持与否,关系到对党的
先进性的认同感。有些青年党员由于党员意识淡化不能自觉地按照党员条件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思想意志衰退,落伍僵化,不积极做群众工作,脱离人民群众。
  (四)道德缺失,缺乏号召力
  大多数党员干部道德情操高尚,具有道德人格力量,但有一部分党员干部道德败坏、腐化堕落、人格扭曲。一个经济繁荣发展、社会深刻变革的时代,必然是一个呼唤和推崇高尚道德的时代;一个思想上、政治上保持先进性、具有真理力量的党,必然是一个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具有人格力量的党。必须看到,现在在干部队伍中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等现象。特别是在极少数党员干部身上暴露出来的人格扭曲、道德败坏、腐化堕落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党员的号召力、影响力、战斗力减弱,党员缺乏自觉性、自律性。有些部门、行业的管理包括党内的管理主要靠行政命令和制度、经济手段,而像以往那种“党叫干啥就干啥”的局面明显弱化。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违法乱纪、
贪污腐化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问题其深层的思想根源在于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动摇和淡化。

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不注意理论学习,或者学习理论不够深入,未能学以致用。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一般说来,任何理想信念的形成,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是依赖一定的载体,这个载体往往是一种观点学说或者主张。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一些青年党员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轻视甚至蔑视政治理论的学习,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或者满足于一知半解,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掌握的不系统,知之不多、知之不深。一些党员虽然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解,但只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知识去掌握,而不是当成行动的指南去运用,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和日益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脱离,成为书斋里的马克思主义和某些人点缀门面抑或谋生的工具。
  学习不深入,对理论没有透彻的掌握,就不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运动目前遭受的暂时挫折,学习不深入,就不能使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科学发展观等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就不能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二)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导致治党不严,党建工作不力。
  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和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像以前那么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国范围内经历过对党员干部的整党教育、“三讲”教育、作风建设教育和先进性教育,但是仅靠阶段性的教育是不够的,其结果往往是教育过了容易松弛,在一段时期放松了对党员、干部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世界观的改造后,致使部分党员淡化了理想信念。
  (三)理论宣传与现实反差比较大,且宣传手段单一,过于重视说教和正面教育。

一方面,理想信念宣传手段过于单一,侧重于传统媒介,如报纸、电视、报告会等,而对新传媒如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的运用不够,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理想信念的宣传侧重于说教,强调“理论灌输”,缺乏理论创新。另一方面,理想信念宣传的内容空泛,与日益丰富的现实之间存在不符的现象,侧重于对革命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大公无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内容的宣传。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当然应该发扬光大,但这些要求是先进性的要求,不能作为一般性要求宣传。过去由于误解,我们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利益价值观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片面强调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价值,导致“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从而严重削弱理想信念宣传的效果;由于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导致在理想信念的宣传上存在着说理不彻底的现象,影响理想信念宣传的效果。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因此,强化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必须在及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局面。
  (四)市场经济对党员理想信念的冲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物质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的一些理念、原则在法制缺失的背景下对领导干部的行为取向产生负面影响,如自由、等价交换。特别是一些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在
监督缺乏的情况下,等价交换异化成一种权力的寻租行为,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使各种思想无不打上利益的烙印,使部分领导干部为追求个人利益而进行权钱交易。面对利益和金钱的诱惑,其人生观、价值观必然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们对理想信念的忽视。
  这种状况长期存在下去,不仅会影响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也会影响群众的思想情绪,影响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要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要借助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共产党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解决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共产主义目标吸引力,是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基础。

维护党的整体形象是保持共产主义信仰吸引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的整体形象,是新时期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举措。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是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吸引力的重要步骤。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新时期加强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建设的坚实物质基础。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我们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更进一步地说服他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增强共产主义对党员群体的吸引力。

(二)激发党员内在动力,是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环节。

 实践证明,教育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既要从党的需要出发,也要从党员的自我需要出发,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

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要正确看待党员的正当利益需求。列宁说过:“如果你不善于把理想与经济斗争参加者的利益密切结合起来……那么,最崇高的理想也是一文不值的。”作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共产党员,应当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但“共产党人不是清教徒,也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也有正常的社会交往”,不能因此而忽视或者否定党员对个人正当利益的需求。尊重和保护党员对正当个人利益的需求,关键是要教育党员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也就是要正确处理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与为党和人民利益忘我奋斗、无私奉献的关系,要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

(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为党员自我需要的实现创造条件。

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党的十七大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改变传统的仅把党员作为被管理、被教育对象的思维模式,真正尊重和保护党章及《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赋予党员的权利。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各项制度,从党规党纪上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要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形成一个既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科学机制。

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年党员,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加大教育力度:

一是要坚持远大理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青年如果没有明确的信仰,就会在混沌的生存状态中失去自我。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没有具有坚定信仰作支撑的青年,将失去凝聚力,失去前进的动力,无法实现真正的复兴和繁荣。党的事业,需要青年的参与,青年也需要投入到党的事业中去体现人生价值。青年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要加强修养、提升素质,坚持高尚的道德品行。胡锦涛同志曾经在讲话中希望广大青年坚持高尚品行。他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品德修养,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新风正气,用高尚的道德行为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不仅需要有科学知识的积累、专业技能的提升,也需要有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当代青年,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生活、学习、成长起来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新旧体制、新旧观念的转换,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思维方法、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对物质化的追逐和满足,社会分配收入的差距,使社会上交织着兴奋与困惑、喜悦与不满的种种情绪。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年党员干部面临的诱惑和考验也更多,既要抵挡得住各种物欲的诱惑,又要抵御得住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袭,还要经受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作为青年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严格执行党的廉政纪律,只有不断提高品德修养,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新风正气,用高尚的道德行为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切实把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任何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需要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青年党员干部唯有以自身的具体行动始终自觉地做一个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实践者,依法履行职责,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实际成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才能真正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总之,只有我们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会日益完善,社会主义事业就能欣欣向荣,社会就能和谐安定,人民就能从改革发展中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利益和实惠,幸福指数也才能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