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试论网络监督是社会转型的抓手
发布时间:2013-12-27 05:37 来源: 编辑:张林林
信息来源: 2013-12-27

摘要 民主是全人类的政治文明成果,也是当今世界大势所趋,但民主的负面效应一直无法从技术上规避。现在,互联网的出现从技术上给民主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我国社会目前正面临转型期,各种利益诉求正表现出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个人化的倾向。网络监督可以作为抓手,从技术上和实效上针对这种结构性、制度性腐败进行有效监督,促进社会转型。

关键词   网络民主  网络监督  社会转型

互联网改变了世界,因而也必将改变中国。网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还是一种生活,一种政治。截至2012年底,中国的网民总数已经达到了5.38亿,每天网民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但毫无疑问,互联网上最能体现5.38亿人的民主权利(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就是监督权。

一、     网络监督的有效性

一说起网络监督,大家头脑中大概立即就会联想起网络反腐;一说起网络监督,很多人大概都会有一种时而有效但不科学的感觉。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与预测》认为,网络+手机已经成为最具威力的舆论载体,微博如Twitter“有效地突破了某些信息屏障,赶在了传统媒体报道和政府新闻发布的前面,第一时间发布大量第一手信息,成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工具。”面对这样一个调查预测结果,尽管很多人能够举出很多网络监督个很多普通公民带来的实际伤害,并且试图通过立法来限制网络上的言论自由,但是,这些人也不得不承认,恶意网络监督为数极少,网络反腐几乎一查一个准。我们不应该讳言网络监督带来的负面效应,但是,我们也要认清很多人惧怕网络监督,利用网络监督自身的一些固有的道德缺陷来掩盖、维护自己违法违纪行为的真面目。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说:“当社会取缔了不完全真是舆论的时候,往往也就取缔了舆论本身。”而且,通过立法来规范、限制网络监督,这在技术上也是不可行的。[1]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2009年10月18日,中纪委监察部统一开通了全国纪检监察网站,最终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的纪检监察网络举报体系。另据《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2009年进行的一次在线调查显示,71.5%的人表示自己“会参与反腐”,78.3%的人认为网络举报在预防或治理腐败方面会发挥很大作用。最近,由中共宁波纪检委支持的反腐网络游戏《清廉战士》,由于玩家众多,导致服务器崩溃。

2012年初,网上最吸引人的眼球的新闻大概就要算房姐龚爱爱事件了。一则本来是黑吃黑狗咬狗的网上爆料,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就变成了公安部督办的案子,回顾中国历代监督制度,哪朝哪代哪种监督制度会有如此神效?这位房姐大概十几天前还在闷声发大财,她万万不会想到十几天后她就会瞬间失去三个户口和上亿的资产;更快的还有重庆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不雅视频曝光63小时后即被免职。这个效果太刺激了,网民大概自己都有一种梦幻感觉。正是网络监督,使我们走出了“反腐靠情妇”的尴尬境地,正是由于网络监督传播广、传播快的特点,倒逼人大、司法、纪检监察和新闻舆论监督切实、有效、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直至对社会和网民有一个说得过去的交代。

二、网络监督的科学性

互联网时代,世界是平的。传统的阶梯式的信息传播结构被一种平面微观结构所取代,社会管理者失去了对信息的垄断优势,反而一下子反过来被置于围观之中。更可怕的是,这是一种看不见围观者的围观,每个围观者同时又都是实实在在的传播者。处于舆论中心的社会管理者无法再用满瞒和骗的方法对围观者实施有效的监控,却不得不成为被监视的对象。纵观今天世界各国监督体制,五花八门,费尽心机,但是,媒体的监督“是欧美国家的官员最怕的一种监督方式”。 [2]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网络监督比我们以往的任何监督形式都更具科学性。因为:1、网络监督大都是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监督。近年来爆网络曝光的周久耕事件,房叔、表叔都是网民基于正义感、好奇、猜疑、气愤、嘲笑、鄙视混合动机揭发曝光的。“表叔”杨达才刚开始时只是因为在车祸现场面带微笑,被指表情不当,进而有人说他冷血,最后才被一些有心人发现拥有多款名表,名扬天下的。过去我们经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现在我们依然可以说“网民的眼睛是雪亮的”。难道正义感和雪亮的眼睛还不足以说明网络监督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吗?2、网络监督也有很多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监督。从理论上讲,科学的监督体制就应该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监督。5.38亿的网民,可能来自于多种不同的利益群体,但是他们能够拿到台面上说的任何私利,都必须能够找到公平正义的伪装,而所谓的公平和正义,正是我们法制社会的建设目标。所以,任何两个利益群体都不能在网络上进行损害全体社会人员的私下交易。这样,网络监督便具有了宪政意义;3、网络监督空间巨大,范围无所不包,而且隐蔽性好,成本低。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表明,只有在保障监督人安全的情况下,监督才可能是有力的。过去我们经常把检举人的检举信转到被检举人的手上,残酷野蛮的打击报复往往使一个单位人人自危,检举人为了自保,转而混淆视线,丧失公民基本道德尊严。而网络监督几乎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说,有网民,就会有网络监督,历来各种监督无处不在,但安全的监督唯有网络监督。只要不动用公安技侦手段,被检举人永远不可能知道检举人是何许人。我们现在对任何现象都喜欢说一个什么“双刃剑”,是的,网络监督、网络反腐肯定也是双刃剑,但是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剑柄在谁的手中?

三、网络监督意欲何为?

2009年时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斯密特就预言,五年之内互联网将发生巨变,其中包括中文将成为主导语言,网速之快导致各种互联网媒介之间的区别消失。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汪玉凯教授认为,中国执政党最高层已经认识到新媒体的正面力量。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大的特点特别被执政党看重,并已经将其作为一种执政的新手段引入。

互联网不再是一个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地方,当然也不是一个很黄很暴力的地方。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中国互联网文化的逐渐成熟,网民觉悟和自律水平逐渐提高,一场切实的电子民主革命即将到来。显然,中国的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的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中国的宪政之梦,如果没有5.38亿网民的参与,几乎没有可能。网络不仅给人民提供了政治权利,同时它也可以从技术上保障支持这种权利的实施。“世上确有真民主,即有高技术保障的民主,有看个程序规范的民主,有如一部精密的机器。”[3]其实,互联网民主并不是政府或官员的天敌,网民只是一场由技术革命引发的信息广泛无遮蔽传播的获益者而已。《维基政府》一书的作者贝斯·西蒙·诺维克说:“当人们为社会网络的工具的威力咂舌称叹的时候,当人们对这种新文化而心潮澎湃的时候,同时也需要一种更深入更严肃的思考,即如何把我们所了解的技术用于改善政府的决策中,或者换句话说,如何用网络的力量改良政治制度。”[4]

李克强总理前不久在答记者问时针对中国今后的政治经济改革说道,革命割到了自己头上,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各种利益纠掺在一起,问题要一件一件地解决。我觉得总理说得很实在,但是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度性的问题,那就会按下葫芦起了瓢,所以,解决问题应该提纲挈领,找准切入点,细化到具体操作办法。我觉得,美国进步时代民主参与和舆论监督的成功经验我们倒是可以借鉴。

1880-1920年代,美国的社会状况是:工人每天工作12-14小时,企业账目普遍作假,假冒伪劣产品猖獗,矿难频发、垄断横行、贫富悬殊巨大、权钱交易、金钱政治大行其道。但是就在这时,“扒粪者”出现了。他们和美国当时的两位总统,上下其手,推动了当时美国社会成功转型,使美国逐渐走入民主法治的轨道,二战时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所谓扒粪者,就是指当时美国的大众媒体和知识界的很多正义人士,他们批评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揭露政府官员和商人的权钱交易,控诉资本家残酷剥削工人,违法使用童工;他们甚至写暴露小说,描写社会的邪恶和不公。恰巧,这时的美国总统是共和党的西奥多·罗斯福和民主党的伍德罗·威尔逊,这两位总统在媒体和知识界的普通公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下,大胆改革,智慧、勇气、技巧一个都不少,最终使美国成功从权贵资本主义转型为法治(市场)资本主义。这个时期就是美国所谓的“进步时代”。

我想,今天互联网民主给我们提供了比美国进步时代更好的民主参与机会和方式,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与美国进步时代何其相似,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以互联网民主和监督为手段,以社会转型为目的,复制一个美国的进步时代?

这个想法一点不幼稚,这也不是什么简单的类比。生产方式和利益结构相同的社会,就可以说是类似的社会形态。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最终要服从类似的生产方式。反过来说,既然美国进步时代的上层建筑可以如此反作用于它的经济基础,使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和八千万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信仰为什么不可以如此反作用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基础,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浙 江     于 圣 维)

参考文献:

[1]第二次革命:全球100名专家献策中国改革[C].西安: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14.

[2]聂资鲁.《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中国反腐败法治的完善 [C].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 ,142.

[3]宇笑.罗伯特议事规则下乡的几个关键 [N]. 南方周末,2013-1-31(31).

[4]贝斯·西蒙·诺维克.维基政府 [M].新华出版社,北京:2010 ,18.